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徐庶为母进曹营,演义中让人无法接受的悲剧

此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元直走马荐诸葛”。 徐庶进曹营一事,是作者表现曹操和刘备对待人才截然不同态度的重要篇章,我们分别来看。 曹操本已是人才济济远超于刘备,然而在得知徐庶在刘备阵营中,曹操不由得慨叹:“惜乎贤士归于刘备!”由此可见曹操的求贤若渴。思想虽好,但是其后的行为却暴露了曹操欲收罗天下英才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低劣品性。他采用了程昱的计策:通过控制徐母,利用徐庶孝心这一“弱点”,迫使徐庶就范。在这过程中,程昱的形象显得极为猥琐,他的计策虽然最终得逞,但却是利用了他人优秀的道德准则的奸诈之计。在读者看来,非但不觉得程昱计策高明,反倒让读者觉得程昱人格方面的缺失,主臣如一,让人们同时也觉得曹操也不过是重利忘情的无耻之徒。

反观刘备则是截然不同,他爱才如命,但他更尊重贤士自己的选择,决不勉为其难。即便是新得英才辅佐,本欲大展宏图之时,但当听闻有徐母的手书来唤徐庶后,心中虽然不舍,但对于徐庶的离去还是欣然同意。与此同时,刘备的旧部孙乾恐徐庶离去后,将自己军中虚实告知曹操,怕对刘备不利,献计让刘备“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这个计策其实同程昱之计同样歹毒,但却是应程昱之阴谋想出的对策,刘备如若行之也算是人之常情,不过却遭到了刘备断然拒绝:“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而刘备在送别徐庶的那一路上,“伐树望徐”的恋恋不舍,更是把刘备爱惜人才的情真意切写到了极致,这一句“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也给人以发自于心的伤感之情。

此刻在读者心中,曹刘对待人才的态度以及做人的高低可谓立分。然而这些还远远不够,作者更是借徐母进曹营后徐母之口“吾久闻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声素著,世之黄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当世之英雄也。吾儿辅之,得其主矣。汝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反以玄德为逆臣,欲使吾儿背明投暗,岂不自耻乎!”强调了徐庶弃明投暗的错误,虽然徐母的言语中,反复强调刘备的正统身份。过于表现“兴刘扶汉”的正统思想,让人感觉有些做作。但这不妨碍读者对曹刘品性高下的判断,同时也对徐庶进曹营产生了惋惜之情。

我个人以为,罗贯中不但在此处给大家比较了曹刘的待人,更为重要的是向大家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演义中的徐庶在上有明君(刘备)知遇之恩,下有好友(诸葛亮)相伴之利,大丈夫正要开始大展身手建立一番功业的时候,因为孝道而放弃了这一切。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情,他承诺“终身不设一谋”,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是自己毕生的才华,高远的志向,就这样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归于沉寂,实在是让人惋惜不止。然而更大的悲剧还在其后,正是因为他的恪守孝道,反倒被母亲骂为“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这位伟大的母亲,终因儿子的弃明投暗而无面目再活在世间,最后,徐母通过自缢而亡将这一场悲剧推向最高潮。

每次读到徐庶为母进曹营一事,我便陷入深深的伤感,感觉这是演义中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让人无法接受的悲剧性场景之一。放置今日,对于徐庶本是为尽孝道的好意,却导致了相反的结果,令我们实在无法为他的做法作出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但是不管怎样,徐庶母子二人形象的刻画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徐母的深明大义,徐庶的至孝亲情,都深深印刻于每位读者脑海之中,难以忘却。这二位的形象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优秀的代表,值得我们后世之人学习。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