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与别人发生争执时,最好是动口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要动手争斗厮打,用“文革”的话说,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然而,古往今来,许多自认为君子的人竟把“动口”变成了骂人艺术,以至于有人发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会骂人的人的感叹”。的确,从古至今,有哪一个人不骂人,而哪一个人又不被人骂呢?
把“动口”变成了骂人艺术的集大成者,应该非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莫属。只要翻开这部书看一看,便随处可见骂人的场景:武将们上阵打仗时大声喝骂,可以提高士气,激发斗志;文人们的“君子动口”既可以博采取乐,又可以抢占先机。因此,不论武将,还是文人,无不觉得张口骂人,其乐无穷。
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多的骂人词汇叫做“贼”,无论什么身份、多大年龄都能“适用”,农民起义军首领张角、张梁之流被官府骂为“黄巾贼”;贪官督邮被张飞骂作“害民贼”,而张飞因为一对大眼向外凸的很厉害而被吕布骂为“环眼贼”;投降曹操的文聘被刘备骂作“背主之贼”,而刘备本人,也曾被骂过“大耳贼”;即便是文人出身的诸葛亮也会骂人,他曾大骂王郎“苍髯老贼”,一副文邹邹的腔调,融艺术性于痛骂之中,彰显出南阳文人的高标。而“贼”中的高端者还是“国贼”,够资格享受这样“殊荣”的只有董卓、曹操二人。
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人都会张口骂人,但也无不讲究骂人艺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民间都重视门第出身,因此门第出身便成了骂人的一个绝佳素材。比如,小商贩出身的刘备常被骂作“织席贩履之徒”、“织席小儿”,而曾在乡下住过的诸葛亮也常被人叫做“山野村夫”。邓艾小时候是放牛娃,钟会曾骂其“放犊小儿”,马超领兵攻刘备时,张飞威风凛凛的杀上阵来,大吼一声:“认得燕人张翼德否?”不料马超一句骂人的话险些把张飞噎死:“吾家累世公侯,岂识村野匹夫?”马超的这句话可谓骂出了精彩,骂出了水平。
被骂得最惨的是吕布。这位被称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三国第一名将因为投靠的主子太多,常被人骂作“家奴”,如袁术的大将李丰和吕布阵前相遇时曾骂:“吕布,背主家奴!”形容吕布最经典的还是张飞那句“三姓家奴”,吕布本姓吕,后来认丁原作干爹,又认了董卓作老爸,可不就是“三姓”吗?也难怪吕布一听几乎气得吐血,拼命也要杀了张飞。
但是,纵观一部《三国演义》,不难看到,最能骂人、也最会骂人的人无疑是被称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许多骂人情节的精彩描写,刻画了曹操的性格,丰富了曹操的形象,可谓传神之至。曹操骂人既讲究艺术,也讲究策略,能抓住对方的弱点和要害,一针见血,一招制敌,让对方没有反驳和对骂的机会,可谓出口不凡,当之无愧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典范。
在《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一章中,董卓被袁绍率领的天下十八路诸侯打败后,无心恋战,从洛阳逃到了长安。曹操建议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董卓,却遭到了袁绍等诸侯们的拒绝。看到大好机会将会错失,曹操大怒骂道:“竖子不足与谋!”其实,“竖子”一词,出自《史记·项羽本记》,原指男性勃起,后来演变为童仆、小子的代名词,是对人的一种蔑称。后来晋朝初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登广武山而叹:“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里的“竖子”也是这个意思。曹操用“竖子”一词来辱骂袁绍等天下诸侯,可谓是惊世骇俗!
在《三国演义》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兴师”一章中,曹操剿灭黄巾残余势力后,一时间威震山东,于是派人把父亲曹嵩接过来享清福。徐州太守陶谦为了讨好曹操,安排部将张闿一路护送。不想张闿起了歹心,抢了财物,杀了曹嵩。曹操得到消息后,率军前来报仇,“身穿缟素”,“扬鞭大骂”陶谦:“老匹夫,杀吾父,尚敢乱言,谁当生擒老贼!”
“匹夫”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六年》,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后来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者是家伙、东西、无知识人的詈词,含轻蔑意味。曹操不分青红皂白、撒泼无赖似的把陶谦骂作老匹夫、老贼,陶谦的自尊心、颜面和斗志都遭受到了沉重打击,甚至一度想“自缚往操营,任其剖割”。
其实,在这部古典名著中,骂人“匹夫”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诸葛亮痛骂王郎作“皓首匹夫”;张飞城下讨战被严颜一箭射中头盔时也曾跺脚大骂“老匹夫,我要生吃你的肉”;严颜也不示弱,骂张飞“贼匹夫”;而后来被称之为“武圣人”的关羽一天到晚更是“匹夫”二字不离口,他在过五关斩六将之时几乎每到一关都要把那里的守将骂为“匹夫”。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一章中,刘备干掉夏侯渊占领汉中后,气急败坏的曹操率军前来报仇。两军对阵,刘备派义子刘封出马。曹操破口大骂刘备:“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据敌!”而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一章中,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曹操知晓,非常生气,不禁“大怒”,又骂刘备:“织席小儿,安敢如此!”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刘备出身低微,年轻时因为家贫,曾干过“贩屦织席”的低贱职业,这是出道后自称汉景帝后裔的刘备,感到最没面子、最无奈的伤心往事。曹操可不管什么江湖道义,他抓住刘备出身低微这件“短处”,三番两次的揭刘备不太光彩的老底,不但把刘备骂了个狗血喷头,同时也让刘备在部下将士面前颜面扫地。
然而,从古至今,哪一个人不骂人,而哪一个人又没有被人骂呢?一代枭雄曹操也概莫能外。他既把别人骂得狗血喷头,也被别人骂得狗血喷头。在《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一章中,曹操因为军事生涯中仅有的几次败绩就被张松涮了一把,曹操吹嘘自己无敌于天下,张松轻描淡写的说:“……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曹操在濮阳中了陈宫的火攻之计,险些被烧死;在宛城诱奸了张绣的婶婶,张嘴上不说暗地里偷袭,差点把曹操乱刀分尸;在赤壁先是被周瑜火烧战船,又在华容差点被关羽活捉;在潼关战马超被追得到处跑,为了不让马超的士兵认出来,不但把袍子扔了,连胡子也剃了。这些不光彩的往事被张松一一道来,无怪曹操火冒三丈,要杀张松。
就连曹操自为得意之作“官渡大战”之前,袁绍的主簿陈琳曾作了一首讨曹檄文,结果本来正在头痛的曹操看后居然“惊出一身冷汗”,从而不觉“头疯顿愈”。这篇檄文究竟为什么有如此神奇功效?后来曹操破袁绍后抓住了陈琳,就质问他说:“何乃辱及祖父也?”这一问便让人看出了端倪,原来陈琳这一篇檄文,不但骂了曹操自己,还骂了他的祖宗三代。
敢骂曹操三代的还有马超。马超因杀父之仇起兵攻曹,打到潼关时,守将曹洪奉了曹操严令,只守关,不出去交战,于是马超在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结果曹洪大怒,冲下关去厮杀,却中了马超之计,丢了潼关。
当然,有的人说《三国演义》中最能骂人的人是诸葛亮,他不但平时经常骂人,而且还能骂死人,可谓是三国的最高水平。这说的是魏国军师王朗随曹真大军去征讨蜀汉,王朗在阵前得意洋洋的奉劝诸葛亮放下武器投降,没想到遭到了诸葛亮的一番痛骂:“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直骂得王朗气血冲心,大叫一声,跌下马来死了。其实,看起来诸葛亮这一段痛骂可谓是指天划地,荡气回肠,虽然骂得够艺术,但却是一种漫无边际地泛泛之骂,算不得经典之作。王朗之死的原因,主要的还是他老迈年高,心理脆弱,受不了一时刺激。当然,也不能排除他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等老年性疾病。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创始人,具有很高的文化底蕴;同时曹操又是宦官养子的后代,深受不良家风的熏陶,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气交织融会在一起,形成了曹操别具一格的骂人艺术。曹操骂人直击要害,刀刀见血,剥皮脱骨,撕肝裂肺,令人不寒而栗,既反映了曹操十分高超的骂人艺术,也体现出了曹操卑鄙下流的丑恶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