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曹操五虎将之——于禁的悲剧

《三国演义》中蜀汉封了“五虎将”,曹魏方面没有正式加封。《三国志·魏书·于禁传》说“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曹操每次出征,就分别让这五人作先锋或负责断后,因此可以将他们看做曹魏“五虎将”。这个名单排除了以武功高超、作战骁勇闻名的典韦、许褚,也排除了与曹操有亲属关系的曹仁、曹洪和夏侯惇、夏侯渊。这五人得以出位,应该靠的是将略与骁勇的综合素质。

五人之一的于禁,在《三国演义》中给读者的印象很独特:前面突出其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将才,后面他却成为鼠肚鸡肠的小人、贪生怕死的叛徒。

在《三国演义》中,于禁出场时作者说他“弓马娴熟,武艺出众”,但并未渲染他的武功或膂力,与紧接下来对典韦神力的夸张描绘形成对比。曹操知人善任,典韦以及许褚被他安排为贴身护卫、保镖,而于禁则独当一面,或者作为曹操亲信夏侯惇、曹仁的主要助手。

于禁首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曹军兵败于张绣时。

一般来讲,败兵往往如同匪寇。曹操收编的青州兵就乘乱掳掠百姓。时任平虏校尉的于禁不怕别人误会,在混乱之际率本部人马剿杀青州乱兵,安抚乡民,维持军纪。那些青州兵到曹操那里告状,说于禁造反了。曹操这时还不像刘备信任赵云那样信任于禁,就命夏侯惇、许褚、李典和乐进准备迎击于禁。听说曹操等人到了,于禁不去迎接,而先让手下射住阵脚,挖好防护的沟壕,安营扎寨。有人劝于禁赶紧去曹操那里解释,于禁不为所动,说:“现在敌人马上就要追来,如果不先做好准备,那不危险吗?我个人被误解是小事,打退敌人才是当务之急!”于禁安排好了,张绣的人马也追到了。老于身先士卒出寨迎敌。其他诸将看于禁英勇带头,就跟着带领本部人马追杀张绣部队,把张军杀退一百多里。取胜之后,于禁才来见曹操,向曹说明为什么杀青州兵。曹操问他为什么不来解释而先下寨,于禁说明道理。曹操非常赞赏,说:“你在混乱中能保持清醒,维持军纪,任劳任怨安排迎敌作战,让我们反败为胜,实现大逆转。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从此,于禁的威信以及曹操对他的信任大大提高。后来,于禁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但从博望坡之战开始,考虑到于禁后来的结局,为使其形象前后保持一定的统一性,《三国演义》就开始在写法上暗设一些伏笔。

曹军追击刘备部队到博望坡,诸葛亮让赵云诈败,引诱魏军都督夏侯惇进入包围圈。李典最先发现情况不妙,对于禁说了。于禁觉得李典说的对。这时,他不让李典前去提醒夏侯惇,而是让其去制止后面部队,自己纵马追赶都督,说明险情。

这一描写可有两种解释:往好里说,是于禁选择的往前追较危险,他不避艰险;往坏里说,是于禁觉得这样更能表现自己,战后更可以表功。看接下来一个细节,似乎后一种解释更合于禁本意:见到本军粮草被烧,于禁手下将领夏侯兰和韩浩马上去救。结果夏侯兰被张飞杀死,于禁自己却夺小路溜掉了。

不过,老于这一“于跑跑”的表现,估计李典和韩浩没有到曹操那里打小报告,因为韩浩是下级,不敢;李典自己虽然和关羽打了几下子,最后也是逃掉的。因此,赤壁之战前蔡瑁张允被杀之后,于禁还是与毛玠一起被曹操任命接替水军都督之职。

而这一职务安排带有某种宿命色彩:于禁任过水军都督,最后他自己却在陆战时栽在了“水”里!

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和庞德去救援被围的曹仁。结果关公趁大雨决河水淹七军,于禁与庞德兵败被俘,降曹不久的庞德宁死不降曾经也降曹的关羽,而跟随曹丞相征战三十年的老一辈“革命家”于禁却投降了。

听说此事后,曹丞相本人比诸位读者还惊讶!

《三国演义》的读者在前面已经有点预感:此前,庞德斗年迈的关羽,眼看有望取胜时,作为上级的老于就使坏捣乱。这时的于禁,不再是早年那个深明大义、任劳任怨、一心为公的于禁了。当然,曹操看不到罗贯中前面预设的这些伏笔。

《三国志》记载,曹操听说于禁投降后感叹道:“我认识于禁三十年了,哪想到他在生死时刻的表现还不如庞德呢!”大概他想起了当初自己对于禁作过的高度评价。

于禁的投降不只让曹操惊讶,估计孙权、刘备等各方要人都会惊讶,因为于禁不是无名之辈,他作为善于治军的勇将、良将,早就广为人知。《三国志》还曾写到,当初曹操打袁绍时,于禁自告奋勇要做先锋,曹操很赞赏钦佩,给他两千人让他守刘震云的老家延津。曹操去攻刘备时,又命于禁在家坚守,袁绍怎么也攻不破。于禁反守为攻,与乐进带马步兵五千攻打袁绍侧翼部队,大获全胜。官渡之战,袁军向曹营射箭,士兵多有死伤,大家很害怕,而于禁毅然督率部下守住堆好的土山,鼓舞士兵力战破敌。

除了投降,于禁还有一件事受到史家非议。

官渡之战后,曹操又命于禁去打昌豨。昌豨不敌于禁,想到自己和于禁曾是老朋友,就主动来降。这时,大家都以为,既然昌豨投降了,就该把他送交曹操。不料于禁却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曹丞相的规矩吗?被围后再投降,杀无赦。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昌豨虽然是我的老朋友,我也不能破坏规矩啊!”于是和昌豨作了个诀别后,挥泪把他斩了。当时曹操得知此事后,说了句含义模糊的话:“昌豨不到我这里投降而去投降于禁,这不是他的命吗?”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对此评论道:“我认为昌豨被围而后降,按法令虽在不赦,把他绑起来送到曹操那里也不算违抗军令啊。于禁不替老朋友争取万一活命的机会,却满足自己好杀的心理,违背公众舆论,他后来被俘投降受辱,死后得到坏名声,该!”裴松之的观点代表一种价值观,就是君子要尽量个人情谊与军国大义兼顾,否则,即使立了功,后来也会受报应。

但曹操从此更重用于禁,于禁的威望也逐步达到顶峰:

于禁奉命攻打梅成,梅成一听于禁来了,觉得自己肯定“没成”,立马投降。

曹操不信任朱灵,想夺朱的兵权又不知从何下手。考虑到于禁的威信,就派于禁带领几十骑去到朱灵那里传达命令,夺取兵权。朱灵和他的众多部属谁也不敢乱动。于禁把朱灵收为自己的下属,大家无不震服。

于禁治军纪律严明,一切缴获归公。不过,正因过严,他人缘不怎么好——假如民主投票的话,估计他得票不会太多,尽管大家都知道他能力出众。

于禁被俘后,从关羽那里又被转到孙权手中。孙权待他不错,在向曹丕称臣后主动将于禁遣返。于禁刚回到故国时,曹丕看到他须发皆白、形容憔悴,向自己泣涕顿首,不由产生怜悯之心。又想到于禁毕竟是随自己父亲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老臣,就安慰几句。还替他的投降找台阶,说是古代也有兵败被俘的名将,而且你老人家不是败给了敌人,是败给了大雨和大水。曹丕又封于禁为安远将军。

但是,这魏文帝后来又觉得太便宜于禁了,就给他来了个“恶搞”:名义上派他出使东吴,却先让他拜谒高陵。曹丕事先让人在陵屋里画了一幅画,画的是关羽水淹七军时庞德不屈、于禁乞降。

关羽、孙权没要于禁的命,曹丕也没下令杀他,这次观看免费画展却终于要了老于的命!

看画展也有生命危险!

读者可能都会为于禁惋惜:假设没有水淹七军,于禁不是会成为像韩信、周亚夫那样世代称道的名将么?反过来说,是不是当时以及后世名扬天下的将领,遇到兵败被俘,都会死节?

也许老于本来并不怕死——早年征战沙场哪天不冒生命危险?但当他立在一片汪洋之中,看到云缝中一线斜阳映射在明晃晃青龙偃月刀上的一刹那,他产生了莫名的恐惧?

也许那一刻他想到了妻儿老小,或家里的八旬老母?

用《项链》中路瓦裁夫人的话说:谁知道呢?谁知道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