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药可救的乐观先生苏东坡绝少作诗讥讽愤慨什么人,但他曾经观史感叹“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这个伯郎就是东汉末年的凉州刺史孟佗孟伯郎,他以一斛葡萄酒贿赂张让,升任为凉州刺史,此后几乎成了官场钻营小人的代名词。恰如人们平常所言,有其父必有其子,孟佗的儿子正是坐拥上庸、捭阖魏蜀的孟达。对于孟达的评价,似乎无需多说什么,“臣诚小人,不能始终”这可是孟达本人给自己下的定义(《辞先主表》)。不过这种说法是出于孟达本身,还是另有隐情呢?孟达的反复背后埋藏着什么矛盾呢?他坐拥上庸的性质是什么?他最终的毁灭仅仅是因为机事不密、疏忽大意吗?
1。孟达叛蜀的实质是什么?
孟达作为法正的副手迎刘备入蜀,建安二十四年他指挥蜀中旧部四千攻占房陵,又兵进上庸。然而刘备却“阴恐达难独任”,派遣义子副军中郎将刘封“统达军”,这也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房陵、上庸、金城三郡入手后,曾经通张鲁、通曹操的当地申氏土豪也裹入其中,形成了刘备亲信、蜀中旧部、地方土豪并立的尴尬局面。东三郡实为一个小朝廷,是蜀汉内部纠纷的一个缩影。
2。孟达降魏真的是不可原谅?
刘封的欺压是造成孟达叛变的直接原因。刘封其人“有武艺,气力过人”但却不懂得政治,所以在与孟达、申眈的接触中一味地专横裸露矛盾,“夺达鼓吹”甚至许多琐碎的事情连刘备都已经获知。诸葛亮的书信里也提到“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试想在荆州覆败,孟达孤立房陵、上庸之际复受刘封侵凌,其处境何其困难,设身而论降魏国实在是脱离困境的唯一方法。
3。谁应该为东三郡的先后叛变负责?
在孟达率部曲四千家投降曹魏之后,申眈、申仪先后叛蜀,刘封被赶回成都。从表面上看孟达叛国投敌、刘封侵凌同僚是东三郡易手乃至关羽惨死的罪人。可实际上究其根本,负有主要责任的却是刘备本人!新人统旧人,亲信统旧僚,这是刘备一贯遵循的原则。然而刘封却不是统辖东三郡事务之最佳人选,刘备错选其人又显任他为副军将军,更助长了他的气焰,日后之失埋下了隐患。正好反应了蜀中新旧两派的斗争,而再究其最初的影响也要上溯到刘备初入成都大赏旧臣恣意而行的不良影响。
4。孟达在上庸充当的角色是什么?
孟达在投降曹魏后,受到曹丕的礼遇,加封建武将军并将东三郡的大部分地区合并为新城郡,由孟达担任太守,从此就开始了孟达在东三郡的割据。然而曹魏出于稳定安全的考虑也不敢轻易调动孟达所属的四千部署,加之其与申氏的连带关系,所以孟达在东三郡实际上是属于半独立状态,俨然曹魏的一个“自治区”。东三郡成为了魏蜀两国默认的信息交流通道,刘备称帝前派韩冉试探曹丕落脚于孟达处,夷陵兵败黄权降魏由孟达斡旋,李鸿从魏至蜀、王冲由魏降蜀都在孟达处停留。可见孟达治下的西城郡已经成为斡旋两国矛盾和处理特别事务的过渡地带。
5。孟达返蜀的想法何以死灰复燃?
孟达再叛曹魏,固然有其受人嫉恨的缘故,但根本上还是要从蜀中新旧两派的矛盾说起。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了蜀政,而李严任蜀国都护,形成新旧调和的格局。诸葛亮在处理新旧人矛盾时往往采取平衡之策,废廖立而安旧人、迁来敏而安新党,对于东三郡事件又是各打五十大板,另杀刘封谢众。然而诸葛亮与李严之间的矛盾却逐步升级。诸葛亮与李严都曾致书孟达表示游说,但是性质却不一致,诸葛亮所言“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重在宣扬刘备之义,争取其实力。而李严却言“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可见孟达不但是魏书两国博弈的砝码,更是蜀中新旧两党博弈的砝码。
6。孟达败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孟达的失误是在不应该的时间做出叛魏归蜀的决定。孟达决意归蜀是在诸葛亮调虎离山,引李严入汉中剥夺其军政权力之际。而孟达一者属于原旧僚势力、二者与李严交往甚密,他的归蜀很可能造成蜀中新旧势力的重新洗牌,更甚妨碍其对于李严的问题的处置。所以诸葛亮选择了促成孟达败亡。诸葛亮制造了郭模诈降的事件,使其通过申仪泄露孟达的归降意图,促成其速死。所以孟达实际上是死于诸葛亮的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