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只是有预谋的演了一场戏

清代诗人查初白“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的诗句,与岳蒙泉“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的诗句异曲同工,其实,都是表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句暗示呢?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否真有预谋呢?

陈桥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陈桥镇,西南距开封市四十五里,因驿北有陈桥而得名。后周禁军的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中国历史,在小小的一个驿站被彻底改写。

五代时,当时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屡立战功,官至殿前都点检,统领禁军。他还兼任宋州(今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防守都城汴京。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驾崩,他的七岁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样一个年幼无知的幼年皇帝,是无法继续完成统一大业的。手握禁军兵权的赵匡胤,便当仁不让地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改写历史。

赵匡胤轻易夺得政权,旧史书归因于“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宋王朝君臣也称是“本朝以揖让得天下”。可是,历史记载也有破绽之处,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前,据说,他的母亲、姐姐以及政敌韩通之子、学士陶谷等都在不同角度窥测赵匡胤将返朝称帝,汴梁民众也有风传,“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因此,几十年后,郑州知府李淑因作“弄耜牵车晚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的诗句而获罪罢官。

再回到显德七年(960年)的正月初一,当时后周朝廷再次接到了来自镇、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边防急报:契丹和北汉合兵南下,意图中原。宰相范质、王溥和枢密使魏仁浦未加核实,便急匆匆地决定派赵匡胤率殿前司军北上抵御。他们不知道,所谓的辽军南侵的消息,不过是赵匡胤集团制造的谣言,作为实现改朝换代阴谋的一个步骤罢了。

与这个谣言一起满天飞的,还有“点检作天子”的说法。孤儿寡母,主少国疑,政出多门,再加上“点检作天子”的“神符”,怎么能不引发自以为承天命的都点检改朝换代的野心呢?《宋史演义》也曾说:“借北征事瞒人耳目而已”。蔡东藩撰写演义小说,于此提出种种疑问,他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家但言非宋祖意。吾谓是皆为宋祖所欺耳。”接着他提出,契丹和北汉何以不闻深入?点检作天子之谣,自何而来?何来黄袍?在赵匡胤称帝时,何以首赏功臣?……“足见宋祖之处心积虑,固已有年”,类似这种看法,也见于部分通史和专著,陈登原认为这是阴谋,“所谓陈桥兵变,真曹丕所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者也。”在这种形势之下,孤儿寡母所能做的只剩下拱手让出江山了。

在这次兵变中,赵匡胤洞悉了整个后周朝廷的形势,准确把握了改朝换代的难得机遇。首先,他为兵变大造舆论,很好地起到了蛊惑人心的作用,为日后受禅代周奠定了舆论基础;其次,制造契丹入侵的谣言,使得自己能把兵权迅速掌握手中,并带离忠于后周的侍卫司部队控制的京城;其三,黄袍加身、将士拥立,由于事先的精心筹划,演得丝丝入扣,忙而不乱。而兵变之后的政变几乎没有流血就和平取代了后周政权。这点是前朝兵变领导人没有做到的。因而,这场兵变加政变也就得到了上至原后周大小官吏,下到开封黎民百姓的支持拥护。

陈桥兵变是有史可查的,正是这次兵变才使赵匡胤如愿以偿当上皇帝。但它是赵匡胤预谋、一手操纵的,而是非功过自将留给后世的人们评判了。

宋太祖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让饱经战火之苦的百姓终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