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读到本书,说曾国藩的。以前也看过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今日所见的故事,却是那书里未说过的。大主题,是曾国藩的经济生活,就是他这一辈子,赚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钱来得都正吗?
曾国藩出生的时候,家里八口人,一百亩田地,算是小地主家庭。只是,与咱们教科书上不同,若我们去问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他们应该会告知,当年很多地主,与今天最普通的人家的生活,都是不能比的,他们靠着勤俭节约攒下一点钱,用来买了地,成了地主,虽然雇着个把长工,自己照样要下地干活,照样是粗茶淡饭。曾国藩家,也正是这种状况,他爷爷甚至到路边,捡狗屎肥田,而曾家兄弟,也到过采石场,帮人推车。
这清淡的日子,直到曾国藩考上进士,才有了些改观——而他第一次去考进士,居然进京的钱还是从亲戚家借的,到了北京,只余三吊。所以有人说,当时去考试那些清贫的学子,没有比曾国藩更穷的了。
作者说了件有趣的事。曾国藩点了翰林之后,回家休息了一年。这一年,他做啥呢?说白了,就是到处去拜客。
记得咱们初中语文书里学过范进中举。老范未中之前,他那屠夫老丈人想骂他就骂,骂到狗血淋头,然他一旦中了举,人家脸色立马变了,跟在他屁股后扯他衣的褶皱,而很多平时不来往的乡绅啥的,都来交流了。为啥?因为中了举,就可以做吏了呀,就能入公门了呀,就能跟官府扯上关系了呀,能跟官府扯上关系,那里面的道道就多了呀……
中了举尚且如此,中了进士,当了翰林,就更不要说了。潜力股啊,大把人想跟你拉关系,以后能互相提携,多个朋友多条路啊,人情世故,正是如此。
当然,也不能总等着人家来拜会,自己也要主动出击,才能更有成效。曾国藩便出门拜客了。第一家,是岳父家,出门时,岳父送了相当于八两银子的大钱。
曾国藩是湘乡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湘乡在哪个角落。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跑遍了湘乡、宁乡、衡阳、清泉、耒阳、永兴、邵阳、武冈、兴化、安化等地,行程遍及大半个湖南,两百多天,跑了一千五百多公里,近两千户人家。不但有当官的,有乡绅,在各处开店的湘乡人,基本都拜到——最终,弄到一千四百八十九两一钱二分银子。据作者以米做等价物换算,合今二十九万元——天哟,这是多大一笔钱啊——就他家那一百亩地,估计得几百上千年,才能挣到吧?
又想想,当年中进士的,可不止曾国藩一个,这种“敛财方式”作为那个时代的风俗,每次大比之后,得有多少人奔波在拜客的路上啊?或许就会有同学同时进了某家的门相视一笑呢!又有多少官员士绅家庭,在不久的时间里,要接待本省本地的新科进士多人?想来,虽然似乎有着长远利益,但当下,也不胜其烦吧?
凡人摸史的:屏山石,你或许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