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他一生波澜起伏,称为千古传奇毫不为过。
曾落魄如乞丐,靠漂母施舍充饥,但数年之后却位极人臣;曾是个不知名的小军官,却一夜间被萧何举为大将;为刘邦出谋划策,规取天下,却没能保全自身;统帅千军万马转战南北,却被妇人斩于菜刀之下。
那我们就来了解了解韩信的这一生,究竟被赋予怎样的传奇色彩。
说起韩信的发家史,最初韩信本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归附刘邦,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从此升官晋职,却也招来了杀身之祸。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奋勇争先,大破赵军。其功劳和能力就不用多说了。
其实个人分析感觉韩信是个很奇怪的人,许多矛盾如水火的性格同时存在于他的身上。当年在读《淮阴侯列传》的时候,我隐约感受到了韩信矛盾的性格。
受胯下之辱大约是韩信早年最著名的一件事,但在此事之前,“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这件事往往被忽略,不过细想起来很有趣。
亭长老婆肯定不止一次流露出对韩信蹭饭的不满,但为何直到“晨炊蓐食”之后韩信才发怒?而能为一顿饭发怒的韩信,面对胯下之辱的时候为何选择了隐忍?亭长给韩信管了几个月的饭,比漂母对韩信更好,然而韩信的做法是“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我更觉得韩信的大度像是一种沽名钓誉,他若是对这种奇耻大辱都可以忍受,那么亭长妻子的那点小花样又算得了什么?
韩信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自从他登上拜将坛的那一刻,楚汉相争的大幕便缓缓拉开。他通过详细的分析,说服刘邦与项羽撕破脸皮,还为刘邦部署了进军的方案,汉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平定三秦,攻取中原。之后刘邦不小心玩脱了,在彭城高地被项羽用骑兵反杀,逃跑中狼狈至极,刘邦的性格也是纤毫毕露。
项羽在二十万大军败于韩信之后派人游说韩信,希望韩信能背反刘邦,进而三分天下,被韩信拒绝。他的谋士蒯通也试图说服韩信背反刘邦,同样被拒绝,有趣的是,韩信两次的说辞极为相似。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当年我为此感慨,可怜韩信一代名将,奈何因为几件衣服,几顿饭误了一生。
但是现在想来,韩信的上述表态只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斤两,刘邦和项羽的班底不是自己能比拟的,如若真三分天下,他一定是最弱的,也是最没有希望活到最后的。
倘若他真的忠诚,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时,韩信为何还要以平赵之功请立张耳为赵王,而不是迅速率军南下驰援刘邦?刘邦甚至自称汉使,闯入韩信的军营“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刘邦所在的主战场危如累卵,还要亲自到下属的军营夺符收兵,他的内心几乎是奔溃的。而且刘邦之所以能够逃出荥阳,全靠纪信假扮自己吸引了项羽的注意力,结果纪信被项羽给活活烧死了,不收拾韩信,纪信简直死不瞑目。
其实韩信的“忠诚”,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对得失的权衡,只有出的价码足够高时才能得到韩信的“效忠”,投奔项羽未受重用,便弃楚归汉;在汉军同样未受重用,便再次逃跑。从这个角度看,萧何堪称识人有术,让刘邦来了一出当众拜将,韩信过足了瘾装够了逼。然而命运是最好的讽刺小说,韩信并不知道自己也会因为萧何而死,有道是“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至于韩信的死就不用多说了吧。韩信被吕后抓,在长乐宫钟室里,用布袋包裹,杖毙和用竹签戳死。有个典故说不用金器杀韩信,吕后就用竹子和杖。后移三族。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生是韩信妈妈,死是吕后,韩信成是萧何推荐,死是萧何和陈平计。至于根本原因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
他这一生波折起伏。同刘邦一样,都是从小人物奋斗起来的,但是就是情商太低,太唯利是图了吧。
【文学交流·文学问答·古诗文库】
关注平行学社(px_xueshen),让文学更简单!
平行学社征稿活动持续发酵中,奖品奖金,只等你来拿。
欢迎加学社君:pxx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