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的美食之乡,他爱吃也懂吃,而且是个中高手。中山先生精通饮食之道,甚至连兴国安邦这种宏大的话题中都以饮食为例,随手拿来。他的著作《建国方略》的第一章就是“以饮食为证”。1918年前后,在中山先生看来,中国唯一能排在世界首位的,唯有饮食之文明。
《建国方略》中孙中山特别推崇豆腐,他认为中国穷乡僻壤之人,之所有长寿,是与豆腐有关,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他还自创一道“四物汤”,这四物汤不是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古方,而是集四种素食精华,木耳、黄花菜、豆腐和豆芽烹制而成。
煮这道菜有个讲究,不是一次全部倾入,而是先后有序:镬红爆香姜丝蒜丝,先放木耳,后下黄花菜,再放切成块状的豆腐,最后是豆芽。
木耳补气补血,润燥利肠,含蛋白质、甘露聚糖和多种氨基酸,能润肺抗衰老;黄花菜富含维生素a、纤维素和铁,健胃补脾又通便;豆腐豆芽为豆制品,富含植物蛋白,有“肉类之功”而无“肉类之毒”。
孙中山先生曾患有严重的消化不良症,一开始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来慢慢地胃病加重,他学的是西医,按照西医的方法医治自己,肠胃不好的人,不要吃那些难以消化的食物,要吃些易消化而又有营养的食物,如牛奶、粥糜、鸡蛋、肉汁等,绝不碰硬物,一开始还是有些效果的,不过半年之后,也没有用,后来采用按摩手术助胃消化,几个月之后还是复发。
不得已,他去了东京就医,遇见良医高野太吉,高野先生自创一套“抵抗养生论”,类似中医养生原理,坚信人体自有大药,要靠食物疗法唤醒它。高野教他不要吃流质,即所谓易消化之物,而改吃硬物与蔬菜及少许鱼类,用鲜果代茶水,结果消化不良之顽症消失了。
中山先生行医的时候,经常把这道菜推荐给病人。曾经有个高血压患者前来就医,中山先生给他开过药后,又把多年使用过的食疗方“四物汤”推荐给他。病人吃了几个月后,病居然好了,这道菜也被称为“中山四物汤”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