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期以来,美国的孤立主义、中立主义势力强大,反对美国参加或卷入国际战争。为了争取美国的同情和援助,1939年7月20日,蒋介石派外交家颜惠庆到美国,会见罗斯福,交换对“远东大局”的意见,建议对日采取经济报复手段。英国则希望于美日谈判,期望华盛顿与东京达成谅解。时任中国驻英大使的顾维钧回忆说:“实际上,它的政策就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竭力讨好日本,而不惜牺牲别国利益,特别是中国的利益。英国人企图使日本不要在中国以外的地域打仗。”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最近梳理《中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夜》中叙述,时至1941年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得出结论:“美国已彻头彻尾地成为蒋介石的代言人”,“日清战争、日俄战争和中国事变以来的一切成果将付诸流水”。面对日益紧迫的美国对日封锁禁运,1941年12月7日,日本终于发动偷袭珍珠港事变。
二、应蒋中正建议,由美国派遣将领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以便利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于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指派了他的亲信将领史迪威来华。但第一次缅甸战争,缅北的中国远征军三万人命丧野人山,而史迪威部撤到了印度,“史迪威决定离缅入印之日,能有余暇电告远在美国的马歇尔,而未能请示在重庆之长官,是何解说?”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反攻缅北等巨大胜利。战争艰苦而惨烈,在战略撤退中戴安澜将军负重伤,1942年5月逝世。
三、陈纳德将军则更直说:“如果他是一名连长或营长,他只需对其直接指挥的部队负责,这种行为确实值得称道;可是作为身负重任的亚洲美军指挥官和中国战区参谋长,他擅自离开部队并三个星期音信皆无的行为,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无知和不负责任。”
1944年日军在进攻衡阳的行动中受挫,当中国军队准备趁此进行反攻时,史迪威不仅拒绝了拨出区区1000吨物资给援军,竟然还扔出了一句“让他们上火去吧!”。攻克密支那却集中了几乎史迪威掌握的所有战略资源,这种资源连一滴也没有送到正在蒙受日军攻势的整个豫湘桂战场。豫湘桂会战对抗战的影响,是日军失去继续进攻能力
四、陈纳德致电罗斯福称“把我们全部主力军集中投入缅甸,如今已经导致华东的沦陷。”无怪乎当时有人揶揄他是一名“最好的四星营长”(the best god damn four-starbattalioncommander)。
1936年1月,陈纳德邀请到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担任飞行教官,陈纳德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与中国和苏联空军司令官共同指挥战斗.。1943年3月10日,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转变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陈纳德担任少将司令。同年7月25日陈纳德应聘中国空军参谋长。
五、史迪威说“天哪,只要我们能够使这10万名中国人到印度去,我们肯定将干出一番事业来”。他甚至提出要中国兵不要中国官,尤其不要中国的高级军官”,并暗示由他本人全权接管军队,“不受重庆的电讯函件的束缚”。史迪威极力擅长运用传媒他的名字自从他刚刚赴华便总是会出现在报纸和广播中。塔奇曼在她的著作中,提到了史迪威成了新闻中“美国的中国戈登”.
戈登乃清代同治年间继任“常胜军”指挥官的那名英军少校。他依靠外国军官,招募了一支使用西洋近代武器的中国人队伍,由他自己进行训练与统帅,并为自己留下了在异国的传奇业绩。而史迪威雄心勃勃,企图复演戈登这一神话。
六、《滇缅印官兵访谈录》中,一些中国官兵回忆,正是在和美国军队打交道,终于明白了军队最宝贵的财富是士兵。“印度伤兵医院条件不好,史迪威将军知道了,立刻派一个小队到帝国饭店,把电风扇拆下来,装到伤兵医院去。”当中国士兵说美国制式步枪枪管太长了,美军顾问很快通知武器军械所的专家赶来,经过研究,把枪管全部截短了11厘米。
1942年史迪威来华任职,路经埃及,他赞美了金字塔,但又说,比长城差远了。到了印度,他赞叹泰姬陵很美,但又说,和天坛相比,它还是不如的。
七、1944年初,新22师师长廖耀湘,根据史迪威部署,命令一个团进攻日军据点,并在日军正面渡河攻击。但团长傅忠良违背命令提前渡河,组织进攻。史迪威动怒,他说提前渡河是畏敌怯战,随即命令撤傅忠良的职。廖耀湘给傅忠良去信称,先把职撤了,但要继续打仗,最终傅忠良率部歼敌700人。史迪威对傅忠良说:“对不起,我错了,你的战术水平比我好,我向你道歉。”
史迪威给廖耀湘授勋,章东磐说研究者经常夸张地把新38师师长孙立人称作“战神”,却忘记了是史迪威将军和美军顾问团打下了训练、装备、管理体系、后勤保障系统的坚实基础,并且亲自规划了缅北反攻的几乎每一场战役。但是齐锡生等学者,在研究材料中证明了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在政策层次上, "利益交换"概念模糊不清,领袖们经常异想天开,不肯务实求知甚至自作聪明,还自以为是。再加上种族优越感作祟,吝于作合理的投资。
八、在蒋介石的坚决要求下,1944年10月罗斯福派魏德迈出任接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两年七个多月中美之间因史迪威而起的剑拔弩张的盟友关系。根据魏德迈自己的说法:“我明白告诉委员长我无意留在重庆被日本人俘虏或杀害,但如果可能我会到昆明去,如果情况许可在那里组织坚强的抵抗.”
图为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以扎实的资料为基础,细致分析中美军事同盟建立、运作、问题及其双方责任所在,改变诸多以往对抗战时期中美同盟关系的认识,还原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史迪威与中国关系等的历史真相。
九、《魏德迈报告》则从他个人感受角度说,国民政府的刚毅与坚韧的抗战精神是惊人的,这和史迪威与他的记者朋友所描述的中国不愿作战的报道大异其趣。魏德迈说"法国人在德国发动攻势六个星期就覆亡了,而中国,时至一九四四年仍在苦撑"。.除了扭转战事的劣势之外,魏德迈对中国战区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缩编国军兵力,提高国军待遇与建立后勤补给中心。
牛津大学拉纳·米特教授新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所还原的正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尊严与独立的八年浴血抗战史,它包括了被中国与西方无意或刻意遗忘(甚至扭曲)了的一部分历史。
十、魏德迈下令美中空军大力支援中国战场,对敌实施频繁的、新发明的凝固汽油弹轰炸,而且部分调回史迪威调往缅甸战场的中国优秀部队,这是世界首次上万人由空军长途、快速战略调动。魏德迈解救中国西南战场的危局,使重庆转危为安,是一位对中国抗战有重大贡献而不张扬的将军。
美国陆军中屈指可数的战略大师,接任史迪威的魏德迈将军。而魏德迈他建议的政府外事宴客只能四菜一汤,被接受一直延续至今;他建议的车辆行人靠右行,也被海峡两岸沿用至今。
报头书法:罗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