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在民间的形象很不好,因为种种原因,他被定格为一个奸佞猥琐、谄言媚上、恃宠弄权、小丑一般的人物。其中最大的原因和大诗人李白有关系。人们几乎都认定,因为高力士的擅权专横,毁坏了李白的大好政治前途。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今广东高州人,是名臣之后,因为牵连到谋反案件被阉入宫。高力士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关系,颇似《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与康熙。不过高力士比韦小宝更有政治眼光。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高力士即看好他的政治前途,而李隆基也很欣赏高力士的能力,把他当成心腹。
高力士的一生,从贵族家公子到死囚犯,再到小太监,先后历武则天、玄宗、肃宗、代宗等四朝皇帝,亲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过程,算得上是一段传奇。他的政治手段十分高明,能取得玄宗的信任,几十年间呼风唤雨,也需要很高的谋略。对于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生活,乃至有唐一代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是太监,但高力士却是个勇猛过人的人,完全没有因丧失了男性性征而变得懦弱。他不但弓马娴熟,在三军阵前也毫不胆怯,当时韦皇后弄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掉韦皇后,高力士立下了功劳。政变之后,睿宗复位,李隆基成了太子,高力士也跟着升官,做了朝散大夫、内给事,掌管宫内百事,这可不止是一个太监的职责了。
其后三年,高力士又帮助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事件之后,高力士又升了官。不但如此,高力士还很受玄宗信任,玄宗直接称呼他将军,而且一些不太重要的奏表,都让高力士处理。
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宦官地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个人生理的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的需要;据传,妻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的,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官,吕氏仍然心甘情愿地嫁进了门,这桩首次发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美好和单纯地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的太监们迎娶的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的了。
与韦小宝不同的是,高力士并非不学无术,而且他真是个太监,皇帝不用担心他有什么不轨。高力士的地位相当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只要巴结好唐玄宗一人,便可以逍遥自在。实际上高力士也很像唐玄宗的家人,而且是个掌握实权的家人。各个公主,甚至太子对他都恭敬有加。据说太子曾呼其为"二兄",公主、驸马辈的人物则以"爷"、"翁"来称呼他。
太监一般都是放置在内宫,负责皇族的生活琐事,唐太宗时就已有定制,“黄衣廪食,守门传命而已”,“黄衣廪食”是指有职位的太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宦官。
作为皇帝的贴身内侍,高力士的本职工作是很出色的,把玄宗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深得玄宗宠幸,玄宗专门在自己的寝殿旁的帷幕后置一小床,让高力士睡在那里,以便随时差遣,并感慨地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在工作上,高力士无疑是个优秀的太监。
高力士非常聪明,先不说别的,单观他能服侍皇帝这么长时间,就知道他很会审时度势,灵活应变。俗话说:陪君如陪虎。在皇帝身边的人被贬被谪甚至杀头都是常事,当时著名的大臣姚崇、宋璟、张说、苏颋等都因得罪过玄宗而被贬谪。只有高力士稳如泰山,从未被贬过。
对于杨国忠、李林甫、安禄山等人的本质,在这些人发迹之前他就看得比较透彻的。天宝中期,边将争着邀功,夸大战绩,玄宗得意地说:“唉,我年纪大了,朝廷细务交由宰相处理;守卫边疆交付将领们处理,我都不用操什么心了!”高力士冷静地答道:“我听说我们的军队在云南打了几次败仗。北方的兵卒凶悍强大。对于这些边事,陛下有什么良策可以制服他们吗?我真怕生出祸端无法阻止。”高力士在暗示安禄山有反叛的可能。
无德无才的杨国忠是靠着杨贵妃的关系登上了宰相之位,经常做些欺上瞒下之事。一年大雨成灾,玄宗忧雨伤稼,就询问灾情如何,杨国忠故伎重演,找到一穗饱满的稻谷欺骗唐玄宗说:“雨虽多,不害稼也”。宰相都不说真话,天下也就无人敢站出来说真话。玄宗退朝回宫后,见左右无人,便问高力士:“淫雨不停,还是你来告诉我真实情况吧。”高力士说道:“自从陛下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宰相后,赏罚无章,阴阳失调,我又能说什么呢!”玄宗听后默然无语。可以看出,高力士对杨国忠的为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因为杨贵妃的缘故,没有说出来罢了。
要说高力士说过别人的坏话,那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李白。至于说李白是由于高力士的谗言才没当上官,这典故来自野史,说的是一次李白挥笔纵文时,要求高力士为他脱靴,力士就衔恨于心,跟杨贵妃说李白在写诗讽刺她,把她比喻为汉代的赵飞燕,这激怒了杨贵妃,在玄宗面前阻断了李白的青云之路。事实上,促使李白离去的原因,与高力士无关。高力士作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评如潮。他自称:“供扫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故有的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这种为人处事作风,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也是由他的品行所决定的。先不去推敲故事的真假,仔细想想,李白不得官做,最大的责任应该在于唐玄宗不想用人,与高力士并没有多大关系,直接原因更谈不上了。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这首咏荠亦名《感巫州荠菜》是已是71岁高龄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的绝句,句句都透着凄凉劲和忠诚味儿,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却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的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当悲壮:“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民间传说更加绘声绘色,说高力士听到玄宗死亡的消息后,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
他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况且,就冲着他对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面具化形象。李贽在《史纲评要》中指出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是摒弃了传统偏见的中允不二的傥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的唐史专家胡戟这样评价高力士:“他有历史局限性,但他也为唐王朝的中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比唐王朝尔虞我诈、亲情泯灭的残酷斗争,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
现在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杨贵妃的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在这壮观的玄宗泰陵边,有一个黄土堆,破败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这黄土下,长眠着玄宗最忠实的仆人――高力士。这个黄土堆,是玄宗唯一的陪葬墓。
喜欢就点击下方“关注”本号,反正多一个关注又不会怀孕
逸讲历史,一个专业讲历史的自媒体。我们用历史依据说话,踏踏实实做历史原创
更多精彩历史文章请关注:逸讲历史(yiqulishi)
转载须征得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