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半,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抵达北京机场,开始了对中国的访问。在当时,这可是震惊世界的一条新闻。因为在此之前,中美两国一直处于敌对之中——从解放战争时结下梁子,到后来的“抗美援朝”不共戴天,再到冷战时期的两大阵营,隔阂巨大。尼克松访华,可谓破冰之旅,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周恩来总理到机场迎接了尼克松。尼克松抵达下榻的宾馆后,正想休息一下,突然接到基辛格的报告:毛主席要在书房与他会面。
参加会面的有四个人,分别是尼克松、基辛格、毛主席和周恩来。
据尼克松回忆,他和毛主席见面后,毛主席与他握手的时间长达一分钟。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在握手的时候,毛主席应该是在观察这个美国人,并在脑海里形成了第一印象。从后来轻松愉快的谈话来看,第一印象应该是不错的。
谈话一开始,基辛格首先恭维了毛主席。他说,他当大学教师时,曾要求学生们研读毛主席的著作。尼克松也跟着恭维道:毛主席的著作改变了世界。
面对恭维,毛主席一摆手,笑着说:我写的那点东西不算什么,我最多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
接着,毛主席开始把谈话引入正题,他幽默地说:我们这次会面,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可能不太喜欢。
尼克松、基辛格都笑了。
这句话看似幽默,其实是绵里藏针,既点明了当年的中美恩怨,又暗示如今中美关系的关键在台湾。
之后,毛主席又谈到了尼克松之前的几任美国总统,并表示“不大喜欢”,同时又风趣地说,上次选举时,投了尼克松一票。
这意思很明确:以前的恩怨是由前几任总统造成的,与你尼克松无关,我们对你很欢迎。
尼克松当然知道这层意思,幽默地回应道:毛主席投我一票,是两害取其轻。
大家都笑了。
当时,毛主席正患有支气管炎,身体不太好。所以,原本约定的会面时间是10~15分钟,只是作为一个必需的外交礼仪。但双方聊得太高兴了,不知不觉聊了近一个小时。
周恩来要对毛主席的身体负责,所以,他开始频繁地看手表,暗示尼克松:已经聊得太久了,赶紧撤吧。
在周总理第三次看表后,尼克松终于决定结束谈话,起身告别。
在送尼克松出门的时候,毛主席也恭维了尼克松:你写得那本《六次危机》不错。
后来,尼克松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毛说话有些困难,但他的思维像闪电一样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