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不怨人家李自成,首先是你明朝的皇帝忘记了自己祖宗创业之艰难,没有了开国时生怕百姓不满的敬畏之心。至于清朝问鼎中原本来就是捡了李自成的便宜,要不然即使再牛他也灭不了明朝。
对于前者,我想说,有的人看人家凭本事赚的钱比自己多、名儿和地位比自己高,都恨得牙齿吱吱直响,恨不得找个时机去抢人家。更何况李自成等农民起义者生存都受到了严重威胁。明朝亡于农民起义是表象,根源在于亡于封建统治。明亡直接导火索是自然灾害,但是,明初天下大乱,朱元璋手里的钱并不多,面对自然灾害也很频仍、天下盗贼四起、各种反对残余势力和北元的虎视眈眈,其危险和难并不比晚明轻多少。
朱元璋就是靠着勤俭、害怕老百姓不满,处心积虑搞建设,终于搞出了可以傲视历史的“洪武荒政体系”(一整套如何报告自然灾害发生、勘察自然灾害情况、确定救灾方法、救灾、如何灾后重建的体系),无论权贵阶层如何打打杀杀,老百姓仍然正常生活。由此,明朝迅速平定了天下,到后来前后动用126万人次的明军消灭了蒙元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句点——云南。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明朝亡于农民起义。那时,“洪武荒政体系”已经彻底失效了。典型的特征就是:政府从救灾主体地位退让为民间自救。民间自救靠什么?这怎么可能不出事儿?
明朝救灾体系的彻底坍塌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当人们做事情时有规矩的话,坏了规矩其实也很难。但是,形成规矩的时间也很长,经济界管这种规矩叫企业文化,朱元璋父子的56年(包括朱允炆)时间,使得“洪武荒政体系”日渐完善。因为这明朝才能坚持276年。明朝的流民问题,从明初开始就存在,但是因为有着这一制度,动摇国本的事件几乎直到明末才出现。
杨继宗让犯人洗澡
朱元璋父子之后,吏治却越来越有问题,但幸运的是,每个皇帝在位时期,都会有一些能臣出现,延缓了衰败速度。例如,朱祁镇时期的杨继宗就是一个典型。
他对于“荒政体系”的完善也有功劳。他在治理瘟疫方面应用了一些科学手法。在他之前,监狱是不给犯人洗澡的。由此造成监狱内经常闹传染病。自他开始,监狱开始洗澡。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1457年正月),杀了民族英雄于谦,老天爷似乎很生气,大灾陆续出现。同年夏,北京、天津、南京、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发生瘟疫。杨继宗继任刑部主事后,对灾害经常发生非常忧心。因为,此时囚犯也被感染,而且死亡率奇高。
作为刑部主事的杨继宗前往监狱查看,发现监狱内的人都非常脏,为此,杨继宗便开始要求给犯人洗澡。
杨继宗开创了给犯人洗澡的先例,后来,在清朝,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任刑部主事。当时,鉴于吃饭有时间规定,过了饭点儿进来的犯人就要挨饿。李文安便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让厨房给他们做饭,从此,过了饭点儿的犯人们才有饭吃。
尽管,自弘治以后的皇帝们越来越怠政,但其下属们却比较勤勉。正是因为有一大批像杨继宗这样的忠臣良臣,后来的明代百余年历史才得以延续。然而,当资本主义萌芽在南方逐渐兴起之后,明后期的官员“以商人思维从政”,官商一体,为害天下。最终崇祯皇帝悲声怒骂“居官有同贸易”!
正是在“居官有同贸易”的情况下,明政府的财政收入越来越多地到了皇帝家族、官僚阶层手中,由此,挤占了大量的救灾资金。明政府在财政上对灾荒的赈济,除了发钱买粮、低价卖粮、医药、人力开支之外,主要就是税收减免和劳役减免,这被称为蠲免。例如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河南道御史钟化民见河南发生大饥荒,百姓易子而食、卖儿鬻女,为此他提请“从国库请拨30万金,留漕粮10万石济赈”。万历皇帝应允,结果效果并不明显。原因何在?贪腐、挪用。
对于这次灾害,明朝政府的救援没有多大效果。从各种资料看,万历、崇祯两朝的灾害救援,以民间自救为主,其中富商富户的捐助成为主力。
例如崇祯十四年的浙江饥荒中,祁彪佳见“流移乞丐死者日以五六人计,恻然怜之,亟拟赈救”。而当地政府的唯一作为就是支持,并进行了捐助。而且捐助是以个人名义,知县等人集资捐助了大米30石,大约相当于4000斤粮食。御史陈公祖念“一乡之情”捐助15石。另外,不归地方管辖的主管盐政的守宪大人捐助了150两银。
其他绝大部分粮食、钱财皆为富商富户捐助,另外,富商富户们还资助并组织开荒种田6800多亩。然而,富商富户毕竟能力有限,一般救济只限于当地,而“百里之鲜花难不生毒草”,有好心的富商富户就有坏了心肠的富商富户,趁机大发国难财的人也不在少数。
政府在救灾中的地位作用逐渐弱化,此时的“洪武体制”已经失效。例如,之前卓有成效的惠民医药局已经残破不堪,明初建立的四大仓基本衰落,特别是在其中起到中坚作用的预备仓。荒政史史家们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预备仓衰于弘治,败于嘉靖。自弘治后,明朝政府在各项支出上大大出超,致使救灾资金远远不够。特别是以贪财著称的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更使得预备仓的储备、维修资金捉襟见肘。
钻进钱眼儿了
运转了一个半世纪后,四大仓已经成为官吏和当地强人合谋生财的工具。许多预备仓粮尽仓空,或者粮食被倒卖出去赚钱。如果此时皇帝有为,也许还能逆转,但非常可惜,晚明江山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中,作为明君的崇祯一坐上龙椅,中国大地就遇到了一场空前的灾难,用多灾多难、疲于应付、焦头烂额等词语来形容崇祯时期并不为过。以河南为例,崇祯朝的17年中就发生了以下灾害:
三年旱。
四年旱。
五年大旱。
六年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
七年夏旱蝗。
八年夏旱蝗,怀庆黄河冰。
九年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
十年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
十一年大旱蝗,赤地千里。
十二年大旱蝗,沁水竭。
十三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
十四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
十五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起于天启七年(1627年)的大干旱,在陕西、华北地区相继漫延,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旱情又向南扩大到了华东、中南地区,向西扩大到西北地区,全中国都处在大旱之中。直到顺治二年(1645年)这场长达18年之久的大旱才基本结束。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严重、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正是这场大旱灾,直接促成了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也正是因为对这次大旱灾的处理不力,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鼠疫等次生灾害大规模爆发,如此又造成千万人死亡,使政府军无力抵抗农民起义军。
不能怪农民起义,人首先要生存。在乱世,绵羊被人宰;你不想,只能变成狼。
农民起义乃是被压迫者所能采取的最后手段了——不造反就面临着死亡。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好、最老实、最能容忍的,中国农民铤而走险几乎都是在朝政混乱、官员腐败的时期。几乎所有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生存受到了威胁,这是毋庸置疑的。明朝也不例外。在白银帝国的光环下,许多人淡忘了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白银帝国时代的明朝中后期,不仅是农民,就是商人、市民同样活得很憋屈。例如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临清人焚烧了天津税监马堂的衙署并打死其爪牙37人。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织工在葛贤的指挥下包围官署,殴杀税官多名,税监孙隆仓皇逃往杭州。
与此同时,许多奴婢也因为难以忍受主人的非人折磨而奋起反抗。例如上海大地主顾绣每到冬天,就强迫家奴的女眷解开上衣,他将两只脚伸进去取暖。
还有,地主蒋英奸污了顾良的老婆后,为了让顾良以后少干扰他干坏事儿,竟然挖掉了顾的双眼。
明朝的官员们也好不到哪里。上海退休官僚董幼海经常奸污女奴婢。奴仆们稍有过错,就对其进行杖责,被他打死的仆人不在少数。
而明政府能做些什么?即使按照洪武年间的法律,主人打死奴仆也不构成死罪,更何况是两百年后腐败透顶的时期,一般交些钱就行了。最终,人们能做的就是奋起反抗,就是那个董幼海最终被奴仆们活剐了。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在所难免。不但农民起义在明后期此起彼伏,就是城市里面的市民起义、军队里面的兵变、贱民阶层的奴婢起义都不新鲜。这是为什么?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明朝晚期各阶层的主导人群流氓化倾向过于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