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武松,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像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等等,广大读者更是耳熟能详了。在《水浒传》中,作者用整整十回书来写他的故事,可谓独一无二了。从十回书我们知道:武松是河北清和县人,虚年二十有五,排行第二,故又称武二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又好酒,因酒醉打人逃至沧州,后又因酒醉打了这,杀了那,无处安身,不得不上山落草。打方腊后,身负重伤,失去一臂,看破红尘,不愿为官,八十善终。
《水浒传》是小说,是部文艺作品。按说是没有必要去探究小说人物的有无。然而随着水浒影视的播放,影响随之扩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问起:历史上是否真有谁谁谁这个人?武松当然也成为问题中之人了。人们这么问没有错。因为《水浒传》毕竟是依据北宋末年横行于齐魏的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宋江在史书上是有记载的,是实有其人的。那么,除宋江以外的另外三十五人是谁呢?武松在不在其中?这就让人们有无限的猜测,可发挥无穷的想象了。
历史上是否确有武松其人呢?正史上没有记载。但是笔者手头上有一份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中国青年报》转载《浙江日报》的抄件,题为《武松并非死于六和寺》。文章除说明武松的结局并非《水浒传》上所云之外,还提供了武松鲜为人知的一段简史,武松“本是江湖上的卖艺人。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请入府内当了都头,不久升任提辖。后来,高权被人诬告,丢了官职,武松也受牵连。继任知府、蔡京的儿子蔡鋆依仗父亲权势,在杭州为非作歹,武松狠之入骨,决心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器,隐匿在蔡鋆府前,候到蔡鋆前呼后拥而来,即冲上去一刀结果了蔡鋆狗命。武松被捕,死于狱中。”
由于原文未注出处,笔者也半信半疑。此后,在查询资料中,终于发现上文引自《西湖大观》一书。尔后在《临安县志》中,也找到类似记载。县志曰:“(武)松于杭州为都头,升至提辖,后去职。会蔡京子鋆,知杭州,虐政殃民,怨声载道,谓之‘京虎’。松闻之怒,伺其出,击之毙。卒以众寡不敌,被捕,死狱中。庶民感其德,葬于西冷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这两段文字绝非偶合。言辞凿凿。另外,宋元间出版的《大宋宣和遗事》和南宋周密所撰《葵辛杂识》中都记载了宋江等三十六人姓名,虽说两书有些地方参差不同,但对武松的姓名、诨号却是一致的,均为行者武松,两书的作者均为宋元间人,据宋江起义年代较近。故此,笔者也认为历史上是的确有武松这个人的。还有一则佐证,虽不见得可靠,但存无妨。明代沈璟的《义侠记》是专写武松的一步传奇剧本,书中说:武松幼时曾聘贾氏女为妻,因父母双亡,四处漂泊,尚未结婚,武松刺配孟州时,贾氏与其母出来寻找武松,一直未谋面,最后在一庵中住下,直到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后,武松才与贾氏相见,由宋江等做主完婚。
文章写到此,笔者又有点犯糊涂了,历史上确有武松其人,但武松是不是梁山好汉呢?说不是吧,《大宋宣和遗事》和《葵辛杂识》中又有记载。说是吧,《西湖大观》及《临安县志》中却有不同说法。而且后者的资料都说武松原是江湖艺人,因武艺高强,被聘在杭州为官,后因刺杀新知府被捕,死在狱中。根本就未提在梁山落草之事。从后者分析,武松也没有时间分兼两职,一会在杭州干干,一会又在梁山做做。武松到底是不是梁山好汉,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去查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