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是袁绍的谋士。早在袁绍进入冀州时就已经是其帐下的谋士,被委以“分掌州事”(见第七回)的重任,对许攸极为重视。许攸有何才能,小说中虽没有实例,但孔融却做了一个注脚。小说第二十二回袁绍兴兵三十万发动官渡之战时,曹操聚众谋士商议迎敌。孔融认为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求和。他还列举了袁绍阵营中最厉害的四个智谋之士,名列首位的便是许攸。可见许攸的智谋水平已享誉中原。
官渡之战开始后,曹操军粮告竭,急忙派人去许昌命荀彧筹措粮草并火速运往前线。但使者离开曹操军营不足三十里便被袁绍的士兵抓获,所携带的曹操书信也被许攸截获。得知曹军缺粮,许攸立即来见袁绍,提出“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如果袁绍采用许攸的意见两路出兵,曹操势必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可见许攸眼光之独到,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点中了曹操的死穴。不过,这个建议被袁绍否决。袁绍认为曹操诡计多端,这封书信必定是曹操的诱敌之计。
许攸正在据理力争之际,袁绍谋士从邺城送来书信。审配在信中指控许攸在冀州时滥收民间财物,纵容子侄辈征收苛捐杂税,所收钱粮中饱私囊。并说自己已经将其许攸的子侄缉捕下狱。袁绍大怒,指责许攸是“滥行匹夫”(见第三十回),认为许攸是曹操的奸细,故意让自己中计,将其赶出大帐并称以后不许相见。
许攸被赶出大帐后,仰天长叹,并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这句感叹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觉得自己的正确建议得不到袁绍的采纳,其次是认为自己遭受了审配的陷害。关于第一点我上面已做了分析,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至于第二点审配抓获他的子侄是否为诬陷,小说中没有提及,但孔融在与荀彧争论时,荀彧说过一句“许攸贪而不智”,证明审配的指责并非诬告而是实情。也就是说许攸及其家族成员贪污如同他的智谋一样广为人知。他被袁绍赶出大营,纯属咎由自取。
许攸越想越气,回到自己军寨之后欲拔剑自刎,手下苦苦相劝,手下们认为就算许攸的建议得不到采纳也犯不着自杀,干脆弃暗投明依附曹操得了。这句话点醒了许攸。当天夜里,许攸便离开袁绍前线投奔曹操,从袁绍的手下变成了曹操的盟友。
许攸的这种行径应该怎么定性?按照目前流行的词汇叫做畏罪潜逃。
为什么他不逃往别处而要去找曹操呢?原来他还有另外的一个身份。他是曹操的发小。投奔曹操自然是理所应当。
曹操听说许攸来见,衣服都来不及换,光着脚前来相迎。远远看到许攸,拊掌欢笑。许攸走到面前,曹操拉起许攸的手一起进入大帐。进帐之后又是“先拜于地”。这些举动都说明曹操对许攸来投有多么的兴奋。为什么会如此兴奋呢?因为许攸是袁绍阵营的核心谋士,掌握着袁绍军队大量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自己取得战争的胜利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曹操直言不讳,认为“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
对于曹操如此隆重的接待,许攸并不感到意外。虽然他表示“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但心里知道自己在曹操心中的分量。他将自己建议袁绍偷袭许都的计划告诉曹操。曹操果然大惊失色,认为袁绍若采纳此计,自己必败无疑。接下来双方开始了一段精彩的对话。曹操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许攸则既重温了当年与曹操之间的友情,又显示了自己对曹操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轻轻松松就解决了最关键的问题,制定了克敌之策。
曹操采纳许攸的建议,火烧乌巢,袁绍军心涣散,兵败官渡,从此走向衰落。不久之后袁绍病死,其子内讧,曹操趁机大举进攻。这时,许攸从许昌赶回前线,见到曹操后说:“丞相坐守于此,岂欲待天雷击杀二袁乎?”(见第三十二回)意思是你坐守在这里按兵不动,难道是想要等着天雷把二袁劈死吗?这是一句玩笑。曹操对此毫不介意,笑着回答:“吾已料定矣。”意思是我早就想好了破敌之策。之所以笑着回答,是对许攸玩笑的一个回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曹操知道许攸爱开玩笑的性格特点。
曹操围攻重镇冀州,许攸阵前献计,用漳河水水淹城池。曹操依计而行,冀州被破,袁绍残余势力溃不成军,再无反击之力。这是许攸在献计火烧乌巢之后又一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曹操夺取河北做出了重大贡献。
冀州城破之后,曹操率兵众将进城。刚刚到城门口时,许攸突然策马扬鞭来到曹操面前,用鞭子指着城门对曹操大声说道:“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见第三十三回)阿瞒,是曹操的小名。此时曹操已贵为丞相,大庭广众之下如此称呼曹操,许攸很不理智。但为什么他要这样称呼呢?除了想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之外,与曹操是发小,相互交谈一直非常随便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但私下交谈是一回事儿,大庭广众之下则是另一回事儿。许攸此言不仅非常无礼,同时又将自己的功劳凌驾于众人之上,也又犯了众怒,“众将闻言,俱怀不平”。
过了没几天,许褚骑马进入冀州东门,迎面遇上许攸。许攸得意扬扬地对许褚说道:“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许褚大怒,对许褚表示:“吾等千主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许褚是个莽汉,是个战将,跟随曹操征战多年,不仅上阵杀敌一场勇猛,没事还喜欢和别人较劲。尚未投靠曹操时,曾莫名其妙与典韦大战了两天,为的就是与典韦一较高下。许攸向许褚吹牛,完全是找错了对象。更何况许褚长期在曹操身边,没给许攸丝毫的面子。可笑的是许攸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巨大危险。
看到许褚发怒,许攸毫不示弱,开口骂道:“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许褚是匹夫不假,但当着人家的面去揭人家的短,这未免太狠了,简直是“作死”。
许褚怒不可遏,拔剑便将许攸杀死,之后提着许攸的头颅来见曹操。曹操手下的将领居然会去杀害一位与曹操有旧交并立下战功的谋士,这是奇闻一件,在曹营中绝无仅有。许褚见到曹操陈述了杀人的理由,曹操的回答耐人寻味。
曹操对许褚说:“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之后,曹操“深责许褚”,也就是将许褚臭骂了一通,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罚,这就说明尽管许攸做出巨大贡献,但他的行为已经让曹操不满,只不过出于旧友、功臣等诸多因素不便发作。许褚这么一杀,正好帮助曹操除掉了这个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祸害。曹操顺势装装样子,痛骂许褚,厚葬许攸,让这件事情平息下来,这也随了曹操的心愿。毕竟杀旧友、杀功臣的恶名是谁也不愿意承担的。这也正如毛宗岗所说的“杀许攸者,曹操也,非许褚也。许攸数侮曹操,操欲杀攸久矣。欲自杀之,而恐有杀故人、杀功臣之名,特假手于许褚耳。”只可惜许攸糊里糊涂死在了许褚这位匹夫的剑下,至死都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