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是水浒名人,绰号小张飞,但徒有其表,连家人都保不住

《水浒传》第四十八回“宋公明两打祝家庄”中,一丈青扈三娘追捉宋江到树林边,此时,树林里冲出一队人乌,簇拥着一个壮士,这人怎么打扮?书中写道:“嵌宝头盔稳戴,磨银铠甲重披。素罗袍上锈花枝,狮蛮带琼瑶密砌。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读到这里,很多人觉得奇怪,怎么把林冲与张飞挂上了钩,又多出个“小张飞“的绰号呢?原来第七十八回“十节度使议取梁山泊,宋公明一败高太尉”一回书,一开场就有篇赋,称赞三十六员英勇将。赞到林冲时也写道:“林冲燕领虎须,满寨称为翼德。”

既然有两处都这么称呼,其中必有联系,于是找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对照:

《水浒传》第七回林冲出场时写道:“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第十八回迎战一丈青时,使“丈八蛇矛迎敌。”

《三国演义》第一回张飞出场时写道:“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桃园结义”时,刘备二十八岁,张飞是老三,使用的武器是丈八点钢矛。

这一对照,我们便可看出两人身高、长相一样,使用武器一样,但不同之处实在是太多了。张飞吼声如雷,故“当阳桥前一声吼,吼断桥梁水倒流”这个气势,林冲无论如何是没有的。看到这里,有人会问:《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小说,作者一个是施耐庵,一个是罗贯中,都是元末明初人,据传传罗贯中还是施耐庵的学生。林冲、张飞这两个人物形象如此相像,到底是谁抄袭谁的?好在历史上有张飞其人,如果说历史的张飞,就是这副长相还好说些,如不是,就说不清了。所以一些学者认为林冲“‘豹子头’之名,即由张飞的豹头而来,是从他的形象去起的绰号”(王利器先生《“水浒传”英雄的绰号》一文)。“《水浒传》作者与林冲,乃是以《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为模型”(何心先生《水浒研究》一篇)。

由此可见,《水浒传》作者仅是从人物形象、使用武器的相同,而把林冲唤做“小张飞”的,和张飞相比,林冲无论是性格、气质上都相差甚远。

林冲是一个屈从于恶势力的凌辱,一忍再忍,逆来顺受的人。妻子被人调戏,虽也生气,但一看是上司的儿子,火便消了,还对鲁智深说是场误会,是因为高衙内不知道是自己的老婆,所以才一时无礼。照他的说法,知道是他的老婆,就不会无礼了,这他就大错特错了。不是吗?高衙内知道这美人是林冲的老婆后,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害他,他不但不火,反而认了。发配路上,连小小的押差董超、薛霸都敢折磨他,他还是一口一个“小人”的赔不是,这不是太窝囊了吗?死到临头,董超、薛霸说明要杀他,他仍然不想反抗,还泪如雨下,一个劲儿地求情,太没用了。看了不是使人同情,而是叫人生气,太没骨气了。

同样是遭发配,武松却不是如此,当施恩附耳低声提醒他“提防这两个贼男女不怀好意”时,他回答是:“不须吩咐,我已省得了。再着两个来也不惧他。你自己去将息,且请放心。我自有措置。”武松早有思想毕备,时刻警惕着。当形势不对时,押送公人未动手,他已先手下为强了,演出了一出大闹飞云浦的好戏,让读者拍手称快,爽!这对林冲来说,是他想都不想之事,当然跟张飞比,他更是天差地远了。《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有首诗,可以说是对张飞英雄一生的总结,诗曰:“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虎牢头上声先震,长坂坡边水逆流。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张郃是中州。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此诗中可见张飞的英雄业绩,从诗中可了解到他坦荡、爽直,猛而无畏,莽中有智,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等诸多美德,这些品质又是这位“小张飞”极缺少的。

上梁山之前,可以说林冲是个安于现状、软弱怕事的人。遭迫害后,他又是个得过且过、逆来顺受的人。虽说也有过壮举,比如杀陆虞侯,是忍无可忍要报仇;杀王伦,则是忍气吞声要解恨,虽在客观上起到除恶和开创梁山根据地的作用。排座次坐了第六把交椅,列为马军五虎上将,在日后的征战中立下不少功劳,那也只能与其他梁山好汉比比,与张飞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更何况在活捉仇人高俅后非但没提出为妻子报仇,反倒一声不吭,目送仇人大摇大摆下山。这要是换了张飞,高俅的脑袋早就搬家了。

我国的“国粹”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大概就早看出了这两个人之间的极大差异。在众多的戏剧中,两个人的行当也完全不同;林冲放在生行中,大多是小白脸的装扮,有时放在小生里,有时放在武生中,而张飞属于“净行”,而且是架子花脸中,以表现其粗犷爽直的性格。这也就是说,他们俩不是同一行的人。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