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月,杨振宁回国访问,毛主席会见了他,两个人在中南海的书房里谈了一个半小时。
在谈话中,有一个话题很有意思。杨振宁谈了当时物理界一个很有意义的结论,即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叫“虚子”,任何物质都是由若干虚子组成的,虚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即有即无,飘忽不定,甚至可以用“从无中来,又到无中去”来形容。
杨振宁说完后,又问毛主席有什么看法。
毛主席沉思片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说这个虚子从无中来,到无中去,那这个“无”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个“无”,而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只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而已。虚子怎么从“无”中来的,又怎么到“无”中去的,一定有一个过程。
杨振宁听后,立即表示了赞成,说自己也曾想过这个问题,但一直不确定,现在听主席的说法,回去会好好研究。
在物理上,这个“虚子”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因为它几乎打破了“物质不灭”的定律,所以连杨振宁都不知道它到底该怎么来看待。但毛主席却避开了物理的概念,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谈了这个问题,巧妙地化解了它的不可判性。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超出所有人的境界的伟人,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解决的,你以为没有办法的东西,只是因为你的能力还没有达到,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并不等于办法就不存在。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本源。毛主席就是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解决物理问题,自然会看得更高、更远。
其实早在1964年,毛主席就谈过这个基本粒子的问题。
那是1964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开会时,跟几位科学家谈起了日本学者坂田昌一发表的文章《基本粒子的新概念》。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以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后来就分开了;又以为原子核不可分,结果又分开了。列宁说过,凡事都可分。宏观和微观,都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可做,一百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可做。
这就是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无限深远却又一目了然,世界万物在他面前都没有秘密。
人们常说,这个世界没有“通才”。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指技术层面的,而在更高级的思想层面,毛主席就是一位“通才”,他用他的哲学思想,通观一切,洞明一切,看得比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更深、更远、更明白。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美国的华人在纽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杨振宁在追悼会上做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演讲。在演讲的最后,杨振宁说道:“毛泽东主席对世界人民的思想意识的启示,是史无前例的伟大的贡献,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