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枫(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
以前有人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只知道造成烟花取乐,欧洲人学会了火药却用来做火器来杀人,以此为证说中国人只有“羊性”而没有“狼性”。
这当然是一派胡言,中国不但是黑火药的发明国,而且也是最早将火器用于战争的国家。
明初,国力强盛,大明军队在“东亚到东非”四处 耀武扬威,在新兴的火器技术方面也不含糊,明军一度成为世界上火器普及率最高的军队。
有人说步兵打不过骑兵,其实也未必,朱元璋的军队就是以精锐步兵为主,每100人的明军由20名刀盾手、40名枪兵、30名弓兵、10名火器手组成,肉搏兵种占到60%,以步御骑把蒙元骑兵打得滚出了中原。
但能身披重甲,依靠阵列战斗的的肉搏士兵属于长期战争中磨练出来的精锐,人会老,胆气也会衰减,肉搏的勇气很难长期保持,明军很快转型成一只多兵种合成,依靠先进军事理念作战的“现代军队”。
并不是手拿着先进武器作战就算是先进部队了,先进部队有先进的作战思想和保证作战思想能够实现的训练水平。就像二战时代,英法军拥有的坦克数量多于德国,而德国装甲部队却能发明出坦克集中使用长距离突袭的“闪电战”战术打得英法狼狈不堪,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武器换了,战术思想变革和训练也要跟上。
明成祖朱棣建立的“三大营”中的神机营就是这样的先进“现代化明军”代表。
明初神机营的兵力约5000人,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大连珠炮);
在发现敌人时,神机营的步兵和炮兵会立刻向阵前列成三排,用“霹雳炮”(步兵火铳)和大连珠炮(多管火铳)进行依次齐射。
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三段击”战法,比欧洲和日本的类似战法先进约一个世纪。
三排射击完毕后,会立刻撤退到队伍的两翼,骑兵会立刻上前补上空位,对被火器摧残后的敌人发动突击。
根据上述描写,我们知道,神机营并非后世想象的纯火器部队,而是火器与骑兵的合成部队。与1个世纪后横扫欧洲的 西班牙方阵(长矛加火枪)异曲同工。
这种先进战法,对士兵日常训练配合和军官临场指挥水平的要求很高。
在战火不停歇的明朝初年,皇帝本身即是优秀统帅,基层军官士兵以战代训,这些都不是问题。
但到了几十年后,战事渐少,明朝的上层缺少战争经验的人才,训练水准和军官培养水准下降,于是出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土木堡之变,原本走在世界军事革命前端的中央军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从此原本作为主力的明朝中央军一蹶不振,驻扎在北方各军事重镇“九边”的边防军团,反倒成为明朝的军事支柱。
明朝中期以后,蒙古势力其实衰落得更厉害。明军将领们没有大战的压力,肆无忌惮的在军队里养私兵,原本养1万人的军费,却只重点供养1000人,其余的军费都进了将领自己的钱包。
在满洲崛起之前,明军将领们动用少数“家丁骑兵”就可以对付衰落蒙古的入侵了,而其他的原本为国效力的军人,却成为 给将领们种田,经商的 家仆和农奴。
在明朝后期,明军将领带着数百到数千不等的精锐家丁骑兵,经常能把上万装备简陋战法粗糙的蒙古骑兵赶得找不到北。
像万历时代明军跨过鸭绿江打击日军,边军将领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急急忙忙的冲进平壤城,结果被日军火枪手利用城市地形伏击。这是因为他们平时打蒙古那种散乱无阵型训练的对手 打习惯了。
因为纯骑兵作战讲究的是个“快”字,在敌人尚未准备好的时突袭 造成震撼,组织性很差的敌人往往就此崩溃,而列阵,侦察,军纪等等更先进的军事变革反倒变得不重要了。保持一只家丁骑兵部队的花费和耗时,比组建一支类似神机营的庞大冷热武器混合部队节约多了。
除了戚继光等少数例外,明朝中后期的所谓名将们,无论是李成梁,祖大寿,吴三桂等等,几乎都是如此。把少数人收为家丁亲兵,让家丁们改姓收为义子。比起明初时注重兵种配合,战场纪律严格的神机营,是一种实际的军事倒退。
但考验很快就来了,李自成逼近北京时, 崇祯逼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调关宁军来救援,崇祯问吴襄关宁军到底有多少人。
吴襄伏地认错说:名册上有8万,但实际只有3万。而3万里只有3000人能真上阵搏杀。
少数精锐家丁骑兵冲锋,后面大量炮灰步兵跟着看形势 再决定是乘胜追击或者逃跑,这就是明朝后期军队的常态。
而原来明朝先进的军备优势,在明末也逐渐消失。
萨尔浒之战 明军主将杜松,混战中被一根流矢击中头盔,本来这没什么,对于批甲的武将来说,只要不是被射中盔甲缝隙,中箭后也能继续战斗是常事。常言道“三箭不如一刀,三刀不如一枪”。
但这根流矢居然轻易射穿了杜松的头盔,一箭射死了这名勇将。
原来配备的头盔其实内部已经腐朽,只是外面刷了层漆看起来光彩夺目,可根本就没有防护作用。
配备给明军的火器也是如此,很多鸟铳偷工减料,在库房里存放了甚至百年,随时有炸膛的危险,以至于很多明军根本不愿意使用。
既然国产造的不行,那就进口吧?于是通过澳门的葡萄牙人,买了一批欧洲大炮过来。
这就是后来传说的“红夷大炮”
袁崇焕得到这大炮如获珍宝,吹牛说自己在宁远之战打死了努尔哈赤。但其实多半是假,因为史载努尔哈赤死去大约是在宁远之战后半年多,之间努尔哈赤也没闲着,仍旧四处征战转战上千公里,9个月后才病死。
而其实明朝也上了葡萄牙奸商的当,红夷大炮本身是16世纪初欧洲的武器,明朝拿到手已经比欧洲晚了约100年,而这大炮本身还不是用在陆战上的野战炮或者攻城炮,而是葡萄牙人在一艘英国沉船上拆卸下来的舰炮。
舰炮沉重不易移动不适合陆战,用大炮来守城其实也没有攻城的用处大,等明军最后一只红夷大炮部队叛变投了满清。明朝这最后的军事优势也没有了。明朝最后的这项重大武器引进,最后却方便了敌人用来攻击自己的城市,让后人不得不叹息。
今天翻开明朝《武备志》这本军事百科全书,可以看出,明朝人对于火器有多么狂热,数百种火器发明,从原始的木制巡航导弹,到地雷,飞雷,毒气炸弹,多管火箭炮......奇思妙想几乎涵盖了一切现代人所知的火器应用方式。可见明朝人在武器发明上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明朝落后的军工生产制度,和中途夭折的军事思想革命,却严重拖累了明朝军队的“现代化”进程。至于到了清朝,甚至连这些原创性的军事发明我们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