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11位英杰:“智绝”诸葛亮,“半截子英雄”李自等

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但是民间的口碑,千百年来的潜在价值观,并不以成败得失衡量某一历史人物,他们看重的,是人格、品性与风范。也正是这一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史观,使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历经风雨、颠踬、挫折之后仍永葆活力,长盛不衰。

本书叙写、读解的十一位历史人物都是当时的英杰,他们在某一领域、某些方面的成就,往往就是一座高峰。

1. 王昭君:边塞秋风

提及王昭君,谁人不知道她有沉鱼落雁之貌、羞花闭月之姿,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哪个不熟悉她远走他乡、出塞和亲的动人故事?何人不记得她以匈奴阏氏身份安定边疆、造福百姓,功比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

是的,王昭君的惊艳美丽与赫赫功绩,穿越千古,至今仍熠熠生辉。

面对艰难而痛苦的抉择,昭君深明大义,以其个性的丧失、个体的压抑为代价,弥平了华夏、匈奴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弥合了两个民族曾经有过的伤痕。

这位中华大地上一位既普通又传奇的女子,以其少有的柔韧与坚强,忍辱负重,超越了传统伦理道德,在广漠的匈奴大地,耸起了一座独特而永恒的丰碑。

2. 诸葛亮 :走出古隆中

成功也好, 失败也罢,诸葛亮都与他的隐居隆中密不可分。他的“逆天而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实现《隆中对》的战略决策;他受命托孤全力辅助阿斗,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的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清心寡欲,是隆中自给自足生活的一种延伸,更是为了实践他在隆中所形成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哲学; 诸葛一生惟谨慎”,不敢弄险,如果隆中山水奇崛巍峨,恐怕他在治国用兵上也就能妙计迭出、以奇制胜了……

诸葛亮虽然走出了古隆中,但终其一生,也未能走出“隆中意识”;他自从走出隆中后便一次也没回过隆中,可他却时时躺在隆中的怀抱里旧梦重温;他虽然听从着道德与意志的力量义无反顾地向前走着,却不时地回首眺望,目光越过重重关山最后落在隆中的上空难以离开……这便是诸葛亮怎么也无法化解的,与血肉交融一体的,隆中情结、隆中意识!

3. 文成公主 :高原壮歌

能回而不回,思归而不归,文成公主的内心,便在这没有止境的思念与决绝、牵挂与抛舍的两极间,做着无以解脱的痛苦撕扯,直到三十年后身染恶疾,抱病而逝,被藏族人民尊为绿度母。

王昭君活了约五十岁,文成公主度过了五十六个春秋,两人的生活晚景,都透着一股浓郁的悲苦,但个人之悲又有所不同,如果说王昭君以悲凉作底色,而文成公主则以悲壮为基调。

王昭君迫不得已的“从胡俗”嫁给继子,在怀念故国、思念父母兄嫂与置身匈奴、不舍儿女亲情之间的撕 扯,远甚于文成公主;而文成公主生活的吐蕃,环境、气候之恶劣,远甚于匈奴之地,她看似无情却有情地主动放弃回到长安的机会,想归而不归,能回而不回,以对松赞干布的坚贞之情,以不辱使命的民族大义,以汉藏文化的契合融会,听从命运的安排,长期坚守,直至生命的终点——

这种男人也无法比拟的胸怀气度,有着一种挟高原风雷扑面而来的瑰丽奇幻与恢宏壮美!

4. 陆羽 :茶韵仙骨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耿湋与陆羽联句诗的开首一句,可视为对陆羽恰如其分的概括与定评。

陆羽是历史上第一位从事茶叶研究的古人,他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茶经》搜集整理了唐代以前包括茶艺、茶道、茶事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思想,搭设了茶文化的基本构架,勾画了茶文化的总体轮廓。《茶经》一出,标志着中国茶文化体系的正式形成。

他仿佛为茶而生,他的清贫生活、习儒诵经、东奔西走、辗转磨难、艰辛坷坎……一切的一切,都为了一个字:茶!

5. 朱熹 :理学的拓展与困境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巨人,朱熹学说博大而精深,除独特的哲学思想外,还有政治学、心性论、道德论、伦理学、经济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自然科学思想、美学观、历史观,等等。

这些学说、思想、观点全部围绕理——气——物——理的哲学逻辑结构展开,比如具有理的性为“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性叫“气质之性”,“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也即理与气的关系,构成了朱熹的心性论;理是没有“物欲”的“道心”,气是具有“物欲”的“人心”,由此形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论;夏商周三代,天理流行,属王道政治,此后则“人欲横行”,谓霸道政治,王霸之辩构成了朱熹的历史观……

6. 郑和 :七下西洋的悖论

大海虽然充满了风浪、颠簸与险恶,但也给了他权力、自信与荣光,他深切地感到,海洋才是他建功立业、自由挥洒的广阔天地。

当郑和七下西洋的盛举转瞬间成为历史陈迹,中国官方的航海活动也就由峰巅猛然跌入低谷,而民间航海从来就没有开禁过。于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所有航海活动从此销声匿迹,中国与海外诸国的交往几乎完全断绝。中华,就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之中。

7. 李时珍 :医中之圣

1956 年,郭沫若为李时珍墓碑题词时恰如其分地评价道: 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若从三十五岁那年挥毫写下“本草纲目”四个大字算起,这部医书,整整耗去了李时珍二十七年时间。后半辈子光阴,二十七年心血,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浸透纸背的密密麻麻的墨迹。

8. 李自成 :英雄的出路与末路

作为一个当初唯求生存的下岗驿卒,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成为各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义军虽如星火燎原、狂飙突进,但在官兵的增兵加饷、强力围剿、血腥屠杀下,到底能够走多远,他心里实在没底。伴随着胜利与欢呼、成功与喜悦、得意与陶醉的,是无比的饥寒、无数的失败、无尽的奔波、无端的危险,还有不时袭来、无法抵御的失意、悲伤与痛苦,他时常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与惶惑之中。

9. 林则徐 :睁眼向洋看世界

林则徐一生最为辉煌的业绩是禁烟,而他影响最为深远、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遗产,却是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那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客观认识,以及永远坚守着的寻求富国强兵之路的崇高信念。

林则徐对西方的了解,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法制、时事及外国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知识。他了解得越多,心中原先所具有的“天朝优越感”就越弱,直至一点点地消失殆尽。林则徐对西方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而痛苦的转变过程,由“通时务”变为“通夷务”,从严禁鸦片过渡为奖励通商,最后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10. 萨镇冰 :时代风云中的抉择

(图注:出访欧洲的筹办海军大臣萨镇冰(右三)和载洵(中)等合影)

萨镇冰是一个拎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没有机心,视名利如敝履;他清心寡欲,鳏居了大半辈子;他生活简朴,不为自己与家人谋取私利……

同时,他完全称得上一名具有血性与良知的军人,只是,已经习惯了非此即彼、你死我活模式的国人,对他的两次弃职而去难以理解。

其实,这第三种选择既非胆小害怕,也非患得患失,更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责任与担当。也许,这样的一种弃职,其心灵的巨大痛苦,付出与失去的,要超出坚守或悖逆而得到的数倍之多。

11. 瞿秋白 :真实的灵魂

站在罗汉岭下的一片草坪上,秋白知道,这里就是他人生的最后归宿之地了。他环顾四周,青山在目,田畴满眼,盎然的绿色让他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与依托。他盘腿坐在地上,对慢慢举起枪托的刽子手微微一笑,又点点头道: 此地正好,开枪吧!”

前面已是绝壁,路已尽,灯将灭,他无法再生,可在回望来路时,尽管“枉费了一生心力在我所不感兴趣的政治上”,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与完美更是相距遥远,可他不觉得可惜,不觉得后悔。至于身后的一切,他不愿顾及,也不是他所能顾及得了的。只要自己以一颗赤诚之心,坦荡地对待一切人与事,包括历史,做了自己能够做的一切,这就够了。

本文摘自:《历史的张力:重寻11位英雄之路》作者:曾纪鑫,出版:九州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叙写、读解的十一位历史人物都是当时的英杰,他们在某一领域、某些方面的成就,往往就是一座高峰。

作者除大量阅读、考证外,还前往这些历史人物的故居、墓葬、纪念馆以及相关遗址,考究故迹,还原事实,揭示真相,感悟历史,以点带面,探寻价值,阐释意义……这种“历史的在场性”写作,使得作者笔下的人物,极富弹性与张力。

:jzhpress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