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谣言的产生与事实是分离的,谣言没有依据,都是编造的。但在这个纷繁的时代,我们常被谣言左右。不仅如此,预言,也能影响我们。当代的我们已经分不清楚预言和谣言,那么看看历史上大秦亡国的一个很巧合的地方。
历史中有着这样一段巧合的故事,《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派出去的人几次都没有寻到长生不老的办法,但是秦始皇并不死心,一直试图寻找长生的办法。秦始皇从北部边境返回长安城事派卢生去下海求仙,卢生也没有找到,但是卢生比较机灵,这家伙为了能交差,整出一出好戏来忽悠这个异想天开的秦始皇。
他告诉秦始皇,下海寻仙之时得到一本宝书,宝书上虽未有长生之法,却预言着大秦的未来。秦始皇打开书一看,赫然看见五个大字——“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甚为惊奇,因为他昨天做梦还梦到胡人侵犯我大秦,今日便得到这宝书,真是妙哉!于是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领三十万大军横扫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再犯。可秦始皇万万没想到,这亡秦的“胡”哪是什么匈奴,而是自己家城墙内的第十八个儿子——胡亥。
秦始皇为什么就想不到这个“胡”就是自己的儿子胡亥呢?
在秦始皇眼里,这个儿子并不重要,我们知道的都是扶苏、子婴,况且, 秦始皇当时重视的是长子扶苏,胡亥只是他的一个小儿子,不受他的重视也不受他宠爱,天下怎么也轮不到他来统治。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扶苏被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逼死,赵高与李斯伪造诏书扶胡亥登基,大秦,断送在了胡亥手中。
一句“亡秦者胡也”铸就了长城,抵挡了匈奴,却也亡了大秦。在不知不觉中,终于把谣言变成预言,由此引发秦始皇的残暴统治。筑长城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让多少黎民百姓葬身长城,又让多少人痛恨这个王朝,痛恨秦始皇。陈胜吴广起义是必然,老百姓造反是趋势。
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后废除五铢钱,老百姓因此被盘剥导致民不聊生,蜀中儿童便四处传唱童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黄牛指王莽,白腹即指公孙述,五铢是汉钱。这首童谣是在预言公孙述会像王莽一样被消灭,汉朝江山就要恢复。果然到了公元36年,公孙述被刘秀消灭,其结局一如王莽一样,汉政权得以“光复”。
秦朝因一句“预言”亡了国,西汉因一句童谣光复了政权,唐朝也因一句:“唐三世后,女帝主天下”而变了历史。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也是由此而生,一首童谣的相传,让一个女子吃尽苦头,或许正是因为自己经历的种种才会成就这一女帝吧,我国古代史上出现的两则“预言”,都是谣言和预言的一个巧妙的碰撞,即使是知道自己不传,谣言便烟消云散,所以,如今有多少智者能真正的终止谣言呢?
谣言并非都是空穴来风,但也都不是危言耸听,大家都喜欢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加以修饰继而传播出去,然而事态的真实性如何,本来事情的来源,谁都不知晓。谣言的可怕不在于它本身,而是互相传述,在互相传述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形式的改编,再加上些自己的见解,到最后,这句话本身的含义都变了。大多数人听到的,都是改编后的版本,当某件事与谣言很巧合的遇到一起,那么,谣言就很成功的转变成了“预言”,事态便是如此发展的。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专家权威性的预言都不一定会成真,更何况是巧合的谣言,大秦亡国的原因并不在于一句谣言,在于统治者的自身,我们对秦始皇的印象是什么?
我想,大家记住的并不只是令人惊叹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我们记住的更是他残暴的统治,是他带给黎民百姓的苦难,不然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起义?虽然不能抹杀他的功绩,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过错。
或许是巧合,或许是真谛,在谣言和预言面前,我们都要分辨清楚,一味盲目疯传谣言,只会让社会更混乱。历史上谣言变预言的例子很多,但谣言不是事实,事实胜于谣言。再多的谣言也抵不过时代的变迁,一次次的探究,一次次的证明,把谣言击了个粉碎,有句话叫:谣言止于真相。
但我认为,有时候,谣言和真相的巧妙融合之处是无法解释的,就像现如今的很多奇异现象也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一样,我不知道大家都怎样看待谣言和预言,在我看来,谣言不可信,预言也不一定成真。不管是谣言还是预言,都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来判断,一味的相信,只会让智慧的我们失去判断。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