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封神榜里的诸葛亮,元始天尊、老子都忌三分,面对云中子毫不服软

要说商汤大营中的重臣加忠臣,应非闻仲莫属,这个前任商王临死前的托孤之臣,不仅对于国内的叛乱亲力亲为,还不遗余力地想要监督不成器的殷寿重整朝纲。他不仅是商朝位高权重的太师,更是截教弟子内的翘楚,交游甚广、人缘忒好。虽说闻仲辅佐的是气运将尽的商朝,但是这并未有损于他英明神武的形象,反而让他向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博得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

帝乙托孤时早就为自己儿子打算好了,因此文臣中选了位高权重的闻仲,武将中又指任了武艺高强的黄飞虎,这二人足以安邦定国。但是后来商朝朝政纲纪的败坏,其实也和闻仲的不当决断有关。

纣王即位后的第七个年头,北海诸侯造反,闻仲立刻当仁不让地放下朝政,亲自去北海平乱。太师虽是文臣,论用兵却也毫不逊色,数年之后彻底平定了北海。但班师回朝后发现,如今的商庭再也不像是自己走之前的样子,许多忠臣无故丧命,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奸小正当道横行。太师一见,岂能不心急如焚,他当即面陈十策要求纣王重理朝政,革旧立新。

不巧的是,正当商庭众臣即将迎来大洗牌的时候,东海又反了,太师又立马带兵赶去平乱。太师一走,重整朝纲一事自然就无限期搁置了下来,商朝的朝政终于走大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等到太师终于从东海凯旋,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武成王黄飞虎被逼走了。太师一闻此事先是批判了纣王一番,然后又根据黄飞虎的所作所为将其定义为叛乱,于是顺理成章地又亲自带兵追赶,生生将其逼入西岐阵营。从此,西岐又增加了一个与朝歌对抗的重量级筹码。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身为托孤重臣之一的黄飞虎在朝政一事上基本没有什么出场机会,身为武将,领兵平反的权力却被太师夺去了。而太师呢,放着自己监督纣王、总理朝纲的职责不管不问,非要抢黄飞虎的兵权去叛乱。他应该明白纣王的尿性,知道放权给纣王的可怕后果,如果他坐定朝歌城,咬定政权不松口,把领兵之事都交给武成王,那商朝还会步入如今这个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吗?那如果他凯旋之后劝阻纣王赦免黄飞虎,并且设法在二人之间斡旋安抚,那黄飞虎也不一定会落入西岐手中,商汤也不会又增加一个有力敌手。闻仲文韬武略,怎会如此大意呢?

应该是闻仲的决策失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对商朝的责任心。闻仲确实太像诸葛亮了,事事都想要躬亲处理,丝毫不放心交于他人。所以每逢叛乱他都要亲自去平定,明明可以悠闲地稳坐朝堂,却非要自找苦头去战场上吃沙。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和对别人的不信任,闻仲想要独揽朝政,因此才会顺水推舟地将黄飞虎逼走而不是尽力挽回。

当然,这并非是说他有着篡权夺位的心思,闻仲是商朝少有的从一而终的忠臣,临死之前为商朝用尽了最后一滴心血,死了之后还要化身英灵警示纣王。可以说,闻仲于本义上完全没有辜负帝乙的嘱托。只不过这商朝的倾颓之势实在不是他一人能够挽救得了的。他死后,商朝对地方已经丧失了绝对控制权,连调兵遣将都要靠以爵位相许,再也没有了太师在世时的那种绝对权威。

平定东海后,闻仲又要面对西岐的叛乱,几次部署失利后,决定亲自出马,于是朝政彻底被太师忘在了脑后。而彼时的闻仲还不知自己所效忠的商朝气数已尽,他仍旧信心满满。要知道,他不仅精于用兵、平定叛乱无往而不利,手中更是有着丰富的人脉,若是实在不行就另辟蹊径,请自己的道友们前来助战,到时西岐还不只剩跪舔的份?事实上,虽然太师请得动十天君、九龙岛四圣、赵公明、三宵这些响当当的大牛,但人家西岐那边也不是吃素的,不仅请得动众多阐教门人,更是连教主都出动了。元始天尊和老子一出,哪个能与其争锋?太师一派可以说是虽败犹荣,毕竟逼出了最后的大boss。

太师率三十万大军远征,苦战三年,却落得个弹尽粮绝的悲惨下场,不仅部下与道友没了性命,连自己的坐骑都没能保得住,最后死在绝龙岭。但是无论多么落魄,太师始终没有高昂着头颅,死都不认输。就算败象已显,面对有备而来的云中子,太师毫不服软,姿态高傲地接受挑战。死后封神时,太师依旧我行我素,威风犹似当年,可谓是至始至终不减英雄本色。

闻太师在商朝之中,不仅忠心无人能及、威望无可匹敌,而且他的气魄与雄壮也是放眼全书找不出第二个。这样一位勇士,却偏偏时运不济,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文|江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