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河南发生大旱颗粒无收,流民四起。先前兵败的李自成在秦岭山中的商州躲了一年多,此时趁势而出招兵买马。军队迅速发展到二十多万,所向披靡。崇祯十六年初,他完成对河南境内的全部占领并杀了包括福王朱常洵等一些权贵和陕西总督汪乔年等官僚。之后进攻陕西,经过一番血战,到年底击败明朝最后的一个名将孙传庭并占领关中。
这之后,他在西安建大顺国并通告天下,集结所有兵力向京城出发。一路上,他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有效抵抗,因此不到三个月就抵达京城。由于城内守军斗志全无,不到半月便攻陷了外城,次日攻陷内城。京城陷落,明廷内宫一片慌乱,崇祯帝自缢死于煤山。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不和亲,不納贡,铁骨铮铮的大明灭亡了。
攻陷京城后,大顺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很得人心。闯王李自成自此开始接管了北京城,但当他打开国库只看到几万两银子。发现明朝竟然比他还穷,估计他也傻眼了。但他还有几十万军队要吃饭,因此他打算先想办法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于是,李自成开始在京城进行肃贪,但一阵腥风血雨之后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因为官员基本都是清廉的,甚至有的人好久都没发过工资了。朝廷已经成了一本烂账,再也拿不出一点现金了。
在肃贪过程中,很多文武官员及其家属都被牵连,比如辽东总督吴三桂的家庭。吴三桂听闻家属受牵连,内心忧愤的他便降了清。而此时,李自成也亲率大顺军征辽东。在满洲八旗和关宁铁骑的猛攻下,大顺军在煎熬中坚持了三个月,终于崩溃了。于是李自成放火烧了金銮殿,撤出北京。大顺军转战南北最终失败,闯王李自成也销声匿迹下落不明。民间因此流传了多种传说。
明朝灭亡大致如此,其中原因众多。但究其主要原因还是缺钱吧。假设朝廷有钱国库充盈.我相信明朝不会灭亡。说到底,明朝需要解决的问题无非这几个:关外的满清,中西部的流民,连年的旱灾和不作为的官僚系统。
然而这四种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的。
辽东的战略和防御都是与军饷有关,从孙承宗到袁崇焕再到洪承畴都是军力不足,都不足十万人;军饷也不足,常因欠饷激起兵变。如果有大量资金投入募军,让关宁铁骑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话,击败满洲的骑兵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中部的流民都是没有收成和不堪课税的农民后来发展起来的,如果朝廷及时赈灾,安置流民,减免课税,就不会形成灭亡明朝的大规模起义军。另外,如果官员有工资有奖金的话,朝廷的办事效率也会很高,贪污和欺压百姓的程度就会减弱使社会相对稳定。
@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