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关羽配不配做“武圣”? 斩华雄诛文丑单刀赴会纯属虚构

自古以来,“武圣”关羽被历代人们看作是“忠义的化身”和“勇将的楷模”,甚至与“文圣孔丘、史圣司马迁、草圣张旭、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茶圣陆羽、诗圣杜甫”等并称为“中国十大圣人”。

能称得上“武圣”,必然是一个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顶尖武功高手,而且还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顾全大局、鲜有败绩的杰出军事指挥人才,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关羽到底配不配当“武圣”呢?

一部《三国演义》,让关羽成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也让他成为“武圣”。在罗贯中笔下,关羽之所以能够“威震天下”三十年,是与他的“辉煌战绩”分不开的。关羽有代表性、可圈可点的“辉煌战绩”可以归纳为:“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演义毕竟是演义,虚虚实实,当对照正史《三国志》细细品味这些所谓的“辉煌战绩”时,就会发现其中多是“猫腻”。

其一,温酒斩华雄。华雄其人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为董卓部将,号称千人斩。《三国志》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可见华雄是被孙坚杀死的,跟关羽扯不上半点关系。

其二,斩颜良诛文丑。颜良、文丑均为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关于颜良之死,《三国志》称“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颜良虽死在关羽手下,但文字记载透露出了关羽搞偷袭的成分较大。至于文丑,根本不是关羽杀的,“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

其三,千里走单骑。关羽打听到刘备的下落后,与曹操不辞而别,《三国志》称“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没接到曹操放行关羽的通知,五关六将不敢放走关羽,但他们的武力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就是这些小人物,竟然让关羽挨了一箭,受了伤,“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其四,单刀赴会。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之事,但主角并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鲁肃邀请关羽到二人事先约定的地点进行谈判,而不是关羽单枪匹马冒险进入吴营,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

其五,水淹七军。《三国志》记载,“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水淹七军,确有此事,但并不代表关羽的智慧高超,而是一场自然灾害,是于禁自己失误,关羽不过是占据着有利地形,抓住时机生擒了被大水围困的于禁而已。

说到关羽,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字眼就是“大意失荆州”了。作为一方主讲,东有孙权,北有曹操。曹操势大,只有联吴抗曹,才是长久之计,才能保荆州无虞,但是关羽刚愎自用,不顾大局,轻易激怒了孙权,破坏了吴蜀联盟。《三国志》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孙权借关羽攻打襄阳时,派吕蒙偷袭了荆州,逼迫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活捉,身首异处。陈寿评价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也算公正。

关羽的武功如何?《三国志》也有记载,如曹魏谋臣程昱称关羽“万人之敌也”,东吴都督周瑜称关羽为“熊虎之将”。但是,这样的武将在三国时期多如牛毛。关羽之所以能够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主要还在于他最早追随刘备,是刘备集团的“元老级”人物,且对刘备忠心不二。

《三国演义》中,贯中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对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肆渲染和夸张,把关羽塑造成了一个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甚至把他“神化”。

因为关羽的“忠义无双”,历朝历代的皇帝出于政治原因,才对关羽非常尊崇和敬佩,不断为他加封,从隋文帝时的“忠惠公”,到唐高宗时的“伽蓝之神”,从宋徽宗时的“武安王崇宁真君”,到明神宗时的“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顺治皇帝时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到末代皇帝溥仪时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关羽终于成了人与神的极致。人们喜欢关羽,主要是喜欢他的为人,更多的喜欢他的“赤面赤胆”,喜欢他对君主的“忠”和对兄弟的“义”,而不是单方面的喜欢他的“武”才。照这样的话,关羽如果做一个“忠圣”或者“义圣”的话,岂不要比做个“武圣”称职的多。(刘秉光)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