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伍秉鉴:19世纪中国的世界首富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商 却因身份卑微 下场凄惨

伍秉鉴是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一代巨商,当时的世界首富。作为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伍秉鉴生所经营的怡和行一度垄断了中国的对外海上贸易,甚至触角还伸进海外,涉足美国铁路工业,堪称当时中国商界、商人在世界范围内的代表和旗手。

公元1757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

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

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后世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广东十三行这个商人群体迅速崛起,与两淮盐商、晋陕商人一起,被后人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

在广东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1801年,他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且其投资活动并不仅限于中国,伍秉鉴是个商业奇才,在他经营怡和行时,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贸易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东印度公司负责人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大量的存款和金银交给伍秉鉴保管。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1813年,怡和行终于被列为总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总商。此后数十年,伍秉鉴一直居于行商的领导地位。

伍秉鉴独立购买了美国的证券,并且向美国的铁路建设进行了多次投资。在他多方面投入的同时,也为自己换来了更多的收益,使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首领。另外,伍秉鉴还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笼络其他行商。从1811年起,伍家就利用其雄厚资金,协助英商公司向濒于破产的大多数行商进行放债,其债款数额就高达二百余万元,使大多数资金薄弱的行商都愿意听从伍家的安排。因而,怡和行也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敬仰和羡慕的大型跨国财团。

1835年,第一位美国传教医生伯驾来到广州,开始了美国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伯驾要想创办一个相当规模的眼科医局并非易事,所以他找到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富翁”的伍秉鉴。面对伍秉鉴,伯驾把创办眼科医局,并以此作为拯救中国人民的途径向伍秉鉴讲述了一遍。伍秉鉴念他处处急中国人之急,想中国人所想,便答应捐出10万元银元建立医局。

他所创办的医局不收取任何医疗费用,医局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西医院,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此名沿用至今。虽然伍秉鉴的这次投入没有任何利润,但他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使他在以后的商业活动中更加顺利,并载入了中国的史册。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也不过资产700万元。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接触英鸦片商被林则徐惩处,承担赔款走向没落。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

伍秉鉴的经商之道

“征服”贸易伙伴,广结善缘,建立友谊。

当时,行商与外商的交易虽然数额巨大,但双方的贸易经营全凭口头约定,从不用书面契约。1805年,外国商号按照约定运到广州一批棉花,货到港后发现是陈货,行商们都不肯碰,然而伍秉鉴却收购了这批棉花,也因此亏了1万多元。有人因此认为他“天生性格谦恭顺从”,并以习惯思维揣度他面对洋商“胆小如鼠、懦弱无能”,但事实上,伍秉鉴却凭借这样的做法广结善缘,与许多洋商建立起私人的友谊,而且彼此信赖——这种相互信任在无契约基础的贸易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尤为关键的。

诚实、亲切、细心、慷慨的心态。

一位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美国波士顿商人,因为经营不善无力偿还债务,欠款在身,离家多年却不能回国,伍秉鉴撕掉了借据,让他放心地回国。这份“慷慨”中还让对方感受到了他的“细心、亲切”。

工于心机,精明大度。

有记载说,他从存放在英商行号的百余万元期票中计算出的利息,与英商兑付时的数目不差分毫,这让当时的外商极为惊讶——这也是双方相互信任的重要基础。外商们都把精明而大度的伍秉鉴看成最可靠的贸易对手,尽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费较高,但仍乐意与他交易。因为他在时间和质量上都有保证。

良好的人格魅力,多方资助,恩威并施,注重驾驭笼络。

伍秉鉴在外国人眼中仍然充满人格魅力,“在诚实和博爱方面享有无可指摘的盛名”,被看做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当时与广州贸易往来的重要客户之一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公司大班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库款交给伍秉鉴经营,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还向伍家借贷。伍秉鉴在拥有足够财力后,很注重驾驭笼络其他行商。1811年,伍秉鉴担任英国公司羽纱销售代理人,他将利润按比例分给全体行商。直到十三行没落,他一直担当行商领袖,即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他与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一起消失。后来,英国人把他同林则徐的蜡像一同陈列在伦敦名人蜡像馆里,但在中国,他的名字再少有问津。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