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是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1885年3月23日,67岁的冯子材率军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前隘一战歼灭入侵国境的法军主力,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是落后的封建王朝以落后的枪炮装备打赢了“先进”西方的一场战争,是中国人在近代第一次战胜西方列强。
中法战争之时的冯子材,朱颜鹤发,身材精干,双目炯炯有杀气。因为从小习武的原因,年近七旬依然身手矫健,少壮弗如。冯子材治军四十年,“寒素如故”,博得西南“良将”之名。有时与同僚言及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老领导张国梁,每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俨然是一位性情中人。就在中法战争爆发十年前,冯子材曾在官场闹过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1875年,清军叛将李扬材在越南作乱,广西提督冯子材统领诸路人马,出边关督战,大破叛军。清廷对冯子材的战功进行嘉奖。赏赐物品中,有一部朝廷新编撰的《平定粤匪方略》。在这部书中,记载有冯子材归顺清廷之前的黑历史,如何投入天地会,如何与官兵作战等等,写的非常详细。
冯子材读到此处,相当难受,专门给朝廷上了一份奏折。奏折中说:臣年少时因家贫,为饥寒所迫,误入叛匪。自投诚以来,二十年间,凡东南有兵事,每役必从,不顾死生,就是希望能救赎以前过错。朝廷所赐《平定粤匪方略》一书,臣已恭读,异常惭愧。念在为国尽心尽力的份上,恳请朝廷将该书中凡有“冯子材”处,均在“材”字上增加一笔,改作“林”字,把臣的往事一笔勾销。
奏折一上,满朝皆惊。此事如发生在文官身上,必定会遭到朝廷严惩,但冯子材毕竟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朝廷略加斥责,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虽然一时传为笑谈,但细思极恐。清廷对于冯子材这样的汉人武臣,无论立下多大功劳,仍然是防范加利用,等到利用价值没了,也就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好在,超长待机的冯子材老当益壮,出乎当政者意料,一旦边疆有事,仍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仨。
临阵担当
谅山文渊之战,冯子材没有赶上。可这两仗打得实在太烂,昔日的同袍好友杨玉科惨烈阵亡,由于“诸军皆溃”,竟连替他收尸的人都没有。偏偏在这时冯子材又得到消息,自己被潘鼎新参了一本,说之所以跟法国人连打败仗,是因为他和王德榜的援军姗姗来迟,贻误军机……
虽说是电报出了问题,冯子材确实未赶上前线作战,此时百口难辩,幸亏张之洞得到消息,电奏朝廷,为他申辩。张之洞是慈禧钦点的探花,圣眷极隆,何况慈禧正要借扶植张之洞的机会压制湘系和淮系,潘鼎新不仅白告一状,还因为谅山一战指挥失误遭到朝廷责罚,让他戴罪立功。张之洞抓住机会,推举冯子材协助指挥各军,且允许他相机行事。
东线清军大败,边关震动,冯子材此时压力可想而知。早在出征前,他就先行辞祖之祭,训示家人:万一战事不利,广西广东非我所有,赶紧带着眷属返回江南祖籍地,永为中国民,免遭外族奴役。显然,此时的冯子材已经抱定以死报国,马革裹尸的决心。
冯子材不顾年迈,和各部将领到前线反复勘察,选定形势险要的镇南关前隘构筑防御阵地。关前隘在镇南关内约8华里处,东西两山高耸,中间是宽约2华里的隘口,地势极为险要。
善于守城的冯子材再次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他命令部队在关前隘两旁的东西岭上赶修炮台多座,在隘口前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岭,长3华里的长墙。在墙外挖掘4尺宽的深堑,构成一座完整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为了避炮,冯子材还让将士们挖了几百个地垒,盖上草皮泥,称之为梅花坑,可有效抵御枪炮。
冯子材亲率本部10营扼守关前隘的长墙和两侧高山险要,担任最主要的前沿阵地正面防御。广西右江镇总兵王孝祺所部8营布防在冯子材部后面半华里处。其他苏元春的桂军18营作为总预备队,王德榜所部10营屯于镇南关东南30里的油隘,负责防守左路。
广西巡抚潘鼎新率4营驻海村。虽然两战皆北,但全军尚未溃散,自己也未临阵脱逃,只要革职的圣旨还没到,他仍是清军东线总指挥,只不过给了冯子材更多的前线自主权。事已至此,也许让这个老人放手一搏,或许还有机会。
在法方,由于东线法军攻破了镇南关,东京远征军司令波里也向法国政府建议,攻取中国边境重镇龙州作为新的抵押品。第2旅旅长尼格里花了2天时间对清军关前隘阵地进行侦察后,认为这个进攻龙州的计划不可行。但他也认为,如果遭到清军的攻击,就要反攻击溃清军,之后再撤回来。在中方,清军构筑关前隘阵地,各部重新整训补充后,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3月21日,冯子材以本部和王孝祺所部兵力袭击了法军在文渊的据点。
趁着夜幕的掩护,冯、王两部士兵攻到了文渊的街道中心,拿下三座敌堡中的两座。驻守文渊的法军拼命发炮轰击,王孝祺的战马被炮炸死,随即换马再战。双方混战到第二天,清军撤退。这其实是冯子材的诱敌之计,就是激怒骄狂的法军,让他们主动攻击清军坚固的关前隘阵地,在这里进行决战。镇南关这个小小的关隘决定着中法战争的命运,年近古稀的冯子材也将迎来自己戎马生涯的最高峰。
关前隘奇迹
1885年3月23日早晨,尼格里率领第2旅主力到达已被法军炸毁空无一人的镇南关。由于大雾弥漫,尼格里下令部队在关口后面整队,派出的骑兵侦察兵与清军接触,互有伤亡。10时半,尼格里开始指挥法军进攻关后的清军阵地。143团负责攻占大小青山清军阵地。先是猛烈的炮火准备,然后是步兵冲锋,到下午2时,143团很顺利地夺取了小青山的两个清军没完全筑好的堡垒。当夺下第3个堡垒时,天色已晚。
当法军在攻击第4个堡垒时,冯子材对将士们大喊着:“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奋力抵抗,苏元春、方友升、王德榜等诸将也摒弃前嫌,纷纷率部来援。尼格里的意图是夺取大小青山清军制高点,就可以居高临下以炮火从背后轰击相距不到两公里的清军长墙阵地。当天,111团也夺取横坡岭清军阵地,逼近了长墙。夜间,法军原地防御宿营。这是决战的前夜,冯子材和苏元春调整了部署,并派300名敢死队员潜伏在长墙外的沟渠草丛之中。当夜,边境百姓连夜挑水送饭,帮运弹药,将士们磨刀擦枪,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3月24日一早,决战开始了。尼格里命爱尔明加中校率143团,乘浓雾未散攀袭大青山,又下令炮兵对着清军的长墙轰炸。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猛烈炮击,清军躲在预先修筑的地垒里,并未受到多大的杀伤。炮击过后,尼格里误把清军增援大青山的部队当作自己的143团,认为他们占领大小青山后,正按原定计划向长墙背后袭击,于是立即下令111团向长墙阵地发起攻击。法军精准的炮击终于将长墙打开缺口,在弥漫的硝烟中,法军大批突入清军阵地。接来下,又像往常一样,大批清军战斗意志崩溃,仓皇后退,一场大败似乎不可避免。
危急关头,68岁的老将冯子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选择。这也许是中国近代战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须发皆白的老人打开栅门,持矛大呼,和两个儿子相荣、相华率先跃出长墙,迎着呼啸的弹幕冲去。那些动摇后退的清军看到这一幕,内心中早已麻木的血性终于苏醒,那些许久未见的勇气,也被冲锋的白发老人激发出来。人人都渴望成为英雄,哪怕只有一天。
他们在冯子材父子带领下一拥而出,杀声震天,潜伏在墙外壕沟草丛中的敢死队员也一齐冲出。奇迹就这样发生了。面对排山倒海的清军,法军抵挡不住,赶紧退往树林,但已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以此同时,在大小青山方向作战的143团也受到清军的反击,狼狈撤退。
很久以后,法军111团的威底埃上尉仍然忘不了这一幕噩梦般的场景:在我们脚下,敌人从地上一切缝隙出来,手执短戟,开始了可怖的混战,他们的人数比我们多十倍、二十倍,他们从我们的四周一齐跃出。所有军官和士兵都被围住、俘虏,敌人由各方面射杀他们,然后割去他们头。
夕阳老将
法军直到逃出了镇南关才脱离了清军追击。这一战,法军记载死74人,伤213人。清军的报告是:“毙匪千余擒斩数百。”法军进攻的兵力,法方记载是2137人,但清军参战将领给清廷的报告是进攻的法军分正规军及雇佣军、越奸,有近万之众。无论双方战绩记载有多么大的差距,法军在镇南关遭到一次关键性的失败,这是明白无疑的。
镇南关大捷后,冯子材率清军各部休整一天,于3月26日乘胜出关追击,法军慌乱撤出文渊,在谅山城外的驱骡城与清军激战,旅长尼格里中弹重伤,将全军指挥权交给了爱尔明加。爱尔明加早已丧失信心,他接过指挥权后下的第一道命令是撤出谅山。各部清军收复谅山,法军一路败退,仅几天时间,清军克复谷松、屯梅、船头、观音桥。西线滇军和黑旗军也同时取得了临洮大捷,向兴化推进。在有利的态势下,冯子材和清军各部准备于4月中旬攻击北宁、河内。
3月26日,法国军队在越北失利的零星消息传回法国,反对党终于等到机会。29日,谅山弃守的电报到达巴黎,法国国内政局顿时再掀狂澜。30日,茹费理内阁被迫辞职。巴黎民众群情激愤,众议员开会时会场之外已经聚集了数万巴黎市民,到处都是“打倒茹费理”,“推茹费理下水”的狂躁口号。
茹费里的辞职,并不是由于法国人认为他不应该发动侵略越南、中国的战争,而是由于法国人认为他侵略不力,遭受挫折,损害了法国在远东的利益。实际上法国对华侵略的大政方针并没有改变,茹费里刚下台,法国议会就通过了增拨军费的议案,开始策划新的军事行动。如果不是双方签订停战条约,不能够完全排除中法战争继续打下去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冯子材等前线将士打赢了本可能打不赢的战役,为清国外交获得主动,接下来就是李鸿章的舞台。1885年6月9日,中法在天津签订和约。一纸停战令传来,冯子材等清军扩大战果的行动也就此终止。无论是不败而败,还是不胜不败,冯子材在镇南关一战中的壮举,已经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成为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
后来,这位老将成为西南边陲的“救火队长”,总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震慑外敌,扫平边患。只是,大清已是日暮途穷,他也挽回不了江河日下的国运。1903年,白发苍苍的冯子材再次被启用去钦廉地区平乱,途中因旧伤发作而逝世,享年86岁。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冯子材从小形成艰苦奋斗的品质,并把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运用到报效国家的实际行动中,这是非常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