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杜预: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一个真正文武双全的名将

杜预是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初仕曹魏,成为司马昭高级幕僚。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博学多通,明白兴废的道理,常说:“立德是我不能做到的,立功立言差不多可以做到,杜预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史学、法律、等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象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当时晋武帝有灭吴之意,而朝议的时多有不同意见,唯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

羊祜病重时推荐杜预代替自己的职务,因而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兼征南军司。羊祜死后,杜预拜为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赐给追锋车和第二驸马。杜预到任后,修缮甲兵,耀武扬威,选拔一支精锐军队,袭击吴西陵督张政,大破张政军。因有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户。张政是吴的名将,占据要害地方,因无防备而失败感到羞耻,不把失败受损的实情报告吴主孙皓。杜预想离间吴主与边将的关系,向朝廷上表,把俘获的吴军归还给孙皓。孙皓果然把张政召回。派武昌监刘宪代替他。

所以大军临吴境时,吴国将帅徙移变换,造成动荡不安的形势。杜预安排妥当以后,就请示伐吴的时间。武帝答复待明年大举伐吴,杜预上表陈述伐吴的理想计划,他说:凡事都应该把利与害作比较,今行此计划,十之八九有利,其余十之一二至多无功而已。那些认为这个计划必然破败的形势并不存在,只是此计划不是出于他们自己,有功也没有自己的份儿,耻于收回不愿战的意见,所以抱住原来的主张不放。近来朝廷事无大小,异议蜂起,虽然各人的想法不同,也多由于依仗陛下的恩宠而不顾国家前途,轻率地表示不同意见。

昔日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表,实施以后成功,宣帝斥责那些持异议的人,这些人都叩头谢罪,这样是为了堵塞异端。自今秋以来,讨贼的好形势已很明显。如今日中止行动,孙皓恐怖而生他计,或迁都武昌,修好江南诸城,使其居民远迁,城不可攻,野无所获,把大船集中在夏口,则明年攻吴计划就来不及了。”当时武帝正与中书令张华下棋,杜预的表到了,张华把棋推开说:“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静,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奢而暴虐,杀害贤能。当今伐吴,不费功夫即可成功。”武帝即答应了杜预的伐吴计划。

杜预在太康元年正月,陈兵于江陵,派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驾船夜渡长江,偷袭乐乡,竖起很多旗帜,在巴山点起火,然后出击要害之地,奇取吴贼指挥中心。吴都督孙歆震惊害怕,给伍延写信说:“从北方来的晋军,真是像飞过长江一样。”吴地男女投降的有一万多人。周旨、伍巢等在乐乡城外埋伏,孙歆派兵抗拒晋将王浚,大败而还,周旨等率伏兵跟在孙歆败军后面入城,孙歆没有发觉。直至军帐下,俘获孙歆而还。所以军中编了个歌谣说:“以计代战一当万。”于是进逼江陵。吴督将伍延假称请求投降,而仍在城墙上列兵防守,杜预攻下了江陵城。长江上游已经平定,于是沅湘以南直至交趾广州,吴之州郡都望风归顺,奉送印绶。杜预仗节以皇帝诏命安抚降者。

王浚先上表说得了孙歆的头,接着杜预将活孙歆送到京师,洛阳人都当着一个大笑话。当时各路军将领聚会商量灭吴之事,有人说:“已有百年经历的吴寇,难于一下子灭掉。当今酷暑即将到来,将会有雨涝,生瘟疫,应等到冬天大举进攻。”杜预说:“昔日乐毅借助于济西一战而并吞强齐,今我军威已振,譬如破竹竿,劈开数节之后,其余就会迎刃而解,不须着手用力了。”立即指挥群帅,直逼秣陵,所过城邑,无不束手投降。原来认为不能立即平吴的人,写信向杜预道歉。孙皓平定以后,杜预率师凯旋而归,因功晋爵为当阳县侯,当初进江陵时,吴人知道杜预颈上有瘿,又怕其计谋,在狗颈上拴个葫芦给杜预看,每棵有瘿的大树,都在瘿上砍出一块白的,写上“杜预颈”字样。城破以后,杜预把干这些事的人捉起来杀了。

杜预以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因而勤于讲武,建立学校,江汉人民无不怀念其德,教化广被万里。开凿山洞,设置关隘,派兵屯守要害之地,以维护巩固太平形势。又修治邵信臣的水利遗迹,灌溉田野一万余顷,田野划分区域,刻石为界,公私同利。百姓仰赖杜预而得利,称之为“杜父”。杜预对公家之事,凡所知者无不尽力而为。凡他设计兴造的工程,必进行周密的考察测度,很少有失败的。杜预身不跨马,射箭不能穿透木札,然而每遇征伐大事,他都居将帅之列。交友接物,恭敬有礼,有人求教,则尽其所知而答,诲人不倦,做事敏捷而言语谨慎。立功之后,闲暇无事,即专心钻研经籍,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当时王济懂得相马,又很爱马,而和峤喜欢聚敛财物,杜预常称“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武帝听到后对杜预说:“卿有何癖?”杜预回答说:“臣有《左传》癖。”杜预镇守荆州时,几次给洛阳的权贵要人送礼物。有人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杜预说:“我只怕被陷害,不求得益啊!杜预后来征召到京城作司隶校尉,加位特进,行至邓县而死,终年六十三岁。武帝很悲悼,追赠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成。

守弱与恕人

《晋书》里的杜预自成一传,是历代史学猎奇者最想探讨和琢磨的一个奇人。他通晓政治、军事、经济、历法、律令、工程等学科,人称“杜武库”,也就是说凡是军事上用得着的东西他一概全懂,唯一不会的便是武功,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非常成功的军事家。不仅如此,他有他的一套人生哲学——“守弱学”。

本着这套“至理名言”,无论在疆场还是在官场,他都走得潇洒、从容且淡定。以下为《守弱学卷六•示缺篇》:“天非尽善,人无尽美。不理之璞,其真乃存。求人休言吾能,悦上故彰己丑。治下不夺其功。君子示其短,不示其长。小人用其智,不用其拙。不测之人,高士也。内不避害,害止于内焉。外不就祸,祸拒于外哉。”

以他的角度来说,每次面对的敌人无论是规模还是体力都在他之上,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身处弱势,但弱并不等于是坏事。“示缺”是杜预从不吝惜的做法,他毫不畏惧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以他的话来说:“人无完人,物无尽美”。在《守弱学卷六》中,他将人比作一块未经雕刻的璞玉。玉的表面虽然看似一般,不等于它没有好的玉质,只要经过仔细的雕刻,就能展现它的光洁。

人也是如此,所以千万不能轻易说一个人弱。聪敏的人在上级面前懂得谦逊,自暴短处;而一个好的统治者,要毫不吝惜地表扬下臣的优点。显示自己的缺点而不是显现自己的长处,这是君子所为;只有小人才乐意摆出自己的长处,绝口不提自己的短处。

不过,杜预也提出了一个观点:“不测之人,高士也。”世上真正高明的人别人无法看到其优缺点,他们的内心和肉体都不惧怕祸害,祸害自然也就伤害不了他们。击败一个人首先要击败他的内心,当他的内心无懈可击时,人便无敌。

杜预一生的仕途经历过大起大落,因为得罪了司隶校尉石鉴,他从高高在上的能臣变得一无所有,后来因为真才实学而被帝王重用。在他人前,杜预既不怕暴露弱点,也不标榜自己的优势,无喜无惧地活着,可见他追求的乃是《示缺篇》最后一句所推崇的“高士”,以下为《守弱学卷八•恕人篇》:“天威贵德,非罚也。人望贵量,非显也。恕人恕己,愈蹙愈为君子可恕,其心善焉。小人可恕,其情殆焉。不恕者惟事也。富而怜贫,莫损其富。贫而助人,堪脱其贫。人不恕吾,非人过也。吾不恕人,乃吾罪矣。”

“恕人篇”的内容与“示缺篇”截然不同,是希望世人放开心胸地谏言。上天发威是因为天下德行变化,重点不在于惩罚世人;人受欢迎是因为其有气量,而不是他的显达和富贵。人要懂得宽恕别人也宽恕自己。遇到君子犯错可以原谅,因为君子良善;遇到小人犯错也可以原谅,因为小人无论多大的能耐也要遭遇报应。世界上唯一不可以原谅的是事情本身,而非人,这就叫对事不对人。如果别人不能原谅自己,不是对方的错;如果自己不原谅别人,就是自身的罪过。

杜预的“恕人”之道并不是说说罢了,面对司隶校尉石鉴的陷害,以杜预的家势完全可以将其扳倒,可他并没有对石鉴进行报复。复职后,他与石鉴一同驻守陇右边区时,石鉴仍想置杜预于死地,逼迫他出关与外敌硬拼。杜预早料到石鉴不怀好意,也不反驳,只是抗命不出。此后,石鉴再三陷害,都被他忍了过去。按他的话来说:“大辱加于智者;大难止于忍者”。因为他天生睿智、聪颖,必然要受苦受难,可他更要忍耐,因为迟早会有出头之日。

儒将的神话

灭吴之战开始,杜预终于等到了尽情挥洒智谋和汗水之时。当时孙吴政局动荡,这显然是全面进攻的最佳机遇。名将羊祜、能臣张华都是主战派,但大多数朝臣态度暧昧,令晋武帝司马炎犹豫不决。羊祜病重弥留之际,将晋军主帅的位置交给杜预。当时,西晋和孙吴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一开始,杜预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孙吴的荆州。

驻守荆州的总督是孙吴名将张政,不除张政,荆州的要塞西陵很可能成为晋军的巨大障碍。于是,杜预实施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偷袭张政,张政没有做好准备吃了败仗。张政害怕孙皓惩罚他,就没有如实汇报战况。杜预知道孙皓生性多疑,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首都建邺。孙皓果然中计,气急败坏地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大战之前换帅致使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咸宁五年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晋武帝请求伐吴。晋武帝迟疑不决,最后决定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杜预得知晋武帝变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晋武帝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晋武帝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

司马炎并没有让杜预担任主帅,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取江陵、占荆州,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看来朝廷不信任他,杜预也未因此消沉。接到命令后,他接连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暗渡陈仓等方法,连战告捷,顺利夺得荆州之地。在东进配合各路人马的同时,杜预分兵南下,攻占了交州、广州等地。在整个灭吴战役上,杜预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 14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120人。

晋吴交战期间,吴军唯独痛恨杜预。人人皆知杜预有大脖子疾病,也就是现在的甲亢,于是吴军把葫芦瓢割出一个洞给狗套上;看到树结疙瘩,便在上面标出“杜预颈”的字样,挥剑把树砍倒。杜预知道自己常常遭受侮辱,却毫不在意,他的《守弱学》思想体现在了他的日常生活中。“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聪明人有聪明的做法,如果不够敏锐就保持低调,毕竟愚人也有蠢办法,并不是什么事情都办不到。世上的弱者远多于强者,可弱者依然能活得很精彩。杜预自问什么都不会,事实上却什么都会,这才是他的高深莫测之处。

一部提醒自己也提醒世人的《守弱学》,没有苍凉的人生感慨,没有对岁月年华的追忆,也没有对时空浩瀚的深思,唯有杜氏最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生活哲理。它虽无华美的辞藻,却有最坚实、最耐用的内涵,这或许才是世人最需要的至理箴言。一介儒将,看似手无缚鸡之力,却令成千上万的人饮恨于他的手下。杜预,文弱书生亦将军,他在魏晋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