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屈突通:性格刚毅 志尚忠悫 唐朝的大功臣 时势造就的英雄人物 他的气节让人敬重

屈突通是隋唐时期的名将,曾平定杨玄感叛乱,数次镇压农民起义。李渊起兵入关,屈突通坚守潼关,兵败被俘,而后降唐。屈突通能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是自己的真才实学所争取到,而并不是浪得虚名!

位列凌烟、配享庙廷的二十四位功臣中,有的追随唐主,死而后已,见证了起事到开国的盛德大业;有的寻寻觅觅,弃暗投明,只为辅助真命天子,一身才学方有用武之地。有的人感恩知遇,有的人戴罪立功,还有的人,效忠隋室力战唐军,不得以在慷慨悲歌中接受历史的安排,从末路英雄转变为新朝骁将。主动归唐的自是明达卓识之英,力竭俯首的亦是尽忠尽节之雄。尽管人生际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同样为李唐基业立下功在千秋的不朽功勋。

屈突通,恰是凌烟功臣中命运最悲壮的那一位。他生于隋都,仕于隋帝,在这个一统山河又瞬息陨落的王朝中,始终保持着铁血丹心。他生性刚毅忠厚,检身清正,好武略,尤善骑射,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少年是不会埋没在繁华京都的。加之出身官宦之家,屈突通更是少年得志,在文帝身边担任虎牙郎将。

隋廷义臣

开皇十七年,屈突通被拜为亲卫大都督,奉文帝之命赴陇西县检查牧群,因秉公执法,竟查出官员隐匿不报的牧马两万多匹。文帝作为开国明君,早年励精图治,一手开创“地广三代,威振八纮”的王朝,可惜无法善始善终,在晚年愈发猜忌苛察,制定酷法严刑,残害臣民,令朝野人心恐慌。他得其奏报,盛怒之下,欲处死太仆卿及涉案的诸位监官,人数多达一千五百人。屈突通此行有功,却不忍这许多人因他丧命,更不希望隋帝因此事担上残暴嗜杀的恶名。他拼着一死,忤圣意而直谏:“人死不复生,陛下是至仁至圣的君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怎么能因牲畜财产而杀死一千多人?臣斗胆以死请命!”

文帝的反应可想而知,《旧唐书》说他“嗔目叱之”,已是到达震怒的顶点。《战国策》曾论及天子之怒,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人间惨象。屈突通年方弱冠,此时心中也难免掠过一丝恐惧,但他凭著初生牛犊的勇气,继续叩头请命:“我愿自身受戮,来换那一千多人的性命。”文帝到底不昏庸,终于顿悟屈突通一番苦心,私藏牧马的臣子虽有过,却罪不至死。若一日之间处死这么多人,不仅政务拖延,更会失去天下人心,最终受损的还是文帝自己。他当即向屈突通认错:“我竟如此不明事理,应免除太仆卿等人的死罪,表彰你谏诤的忠心。”

随后,屈突通日渐受到重用,不久升为右武侯车骑将军。当时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兄弟俩皆以执法严明、铁面无私而闻名,街前巷里遂流传出一句童谣:“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隋人对屈突通兄弟的敬畏之心可见一斑。

河东悲歌

大业中,屈突通转任左骁卫大将军,兼任“关内讨补大使”,奉命追捕秦、陇一带的贼盗。十年,安定人刘迦论率兵而反,自立国号,聚众十余万。屈突通发关中军讨伐,兵临安定而初不与战,对外扬言回京,以轻敌心。果然,刘氏以为屈突通怯懦,率部南进,在屈突通军营外七十里处扎营,分兵劫掠周边城邑,却不知屈突通早已暗中潜入上郡,蓄势待发。屈突通候其不备,夜间以轻骑精兵奔袭,一鼓作气大败贼众,斩刘氏及其军卒首级万余,虏乱兵数万,班师还朝。

与屈突通尽忠职守、平定乱贼相对的,是隋朝不可逆转的衰落运势。各地起义相继而起,朝廷已无力一一收降,隋军更无斗志,许多将领在战乱中不幸战死。屈突通就像逆流而上的孤舟,苦苦支撑将倾的殿宇,镇守京师不容外人进犯。他与各路义军作战,更为慎重,虽没有大捷,却也从未败过。

随即,晋阳起义出现了,唐国公李渊率义师一路南下,进逼京城,此时炀帝远在江都,代王杨侗派屈突通进驻河东,协同宋老生一同抵御唐军。然而虎将屈突通麾下虽拥精兵,却不敢贸然帅无斗志之兵与其对战,只得婴城自守,暂且拖延唐军行进的速度。当听闻宋老生兵败、李渊兵分两路更图京师时,他不得以派大将桑显和截击,留下有限的兵力苦守孤城。奈何桑显和有勇无谋,功亏一篑,终于被刘文静反败为胜,仅以身免。

屈突通见到仓皇逃回的将领,便知隋朝气数已尽,天心所向则在李家义师。他为官多年,隋帝之失他看得透彻,天下英雄豪杰归附唐公之事他亦有所耳闻。屈突通明知继续为隋朝效力,终究免不了一败涂地的下场,但他身为隋将,深受隋帝恩惠,他此时的使命便是为隋朝而战。当有人劝他投降时,他便大义凛然,将心中所思一吐为快:“我受君厚禄,怎可在危急关头逃难?我唯有一死而已!”他又摸著脖子赌誓曰:“我当为国家挨一刀!”

这位力战不屈的大将给李渊留下深刻印象,入京后,他便派屈突通的家僮赴河东去招降。然屈突通立志死节,知家僮来意后当即斩杀以绝其美意。闻京师平定,家眷都被收押,屈突通更是决意与唐军死战,便留桑显和守潼关,自己领兵趋洛阳。谁知,桑显和再次帮了“倒忙”,屈突通一走他就举城投降,归刘文静处。

刘文静遣副将与显和乘势追击,在稠桑之地与他会面。屈突通结阵备战,意欲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而唐军派出其子屈突寿再次劝降,屈突通视死如归,见爱子而悲愤大呼:“昔日为父子,今日为仇敌。”命军士放箭射杀。恰逢桑显和入阵疾呼:“京师已陷落,你们都是关西人,现在要往哪去?”众将闻之,无不释兵弃甲,默然放弃了战斗。

屈突通为隋朝殚精竭虑,此时再也无计可施,这才下马向东南方跪拜嚎哭:“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天地神祇,实所鉴察!”言毕,他被生擒送往长安,面见李渊。李渊见之大喜,亲切地慰问他:“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屈突通堂堂虎将,再次流下慷慨之泪:“我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降,是本朝的耻辱,愧对代王。”李渊却赞叹他为隋室忠臣,当场释放,拜为兵部尚书兼蒋国公,放在李世民帐下效力。

平乱功臣

李渊入主长安,改元武德,建立了隋之后的统一王朝,但他并没有过上安逸尊崇的帝王生活。国中尚有窦建德、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群雄割据一方,平定四方的重任落在秦王李世民及其谋士武将身上。武德元年八月,屈突通作为行军元帅长史,随秦王征薛仁杲。大军得胜后,收缴的珍宝堆积如山,诸将皆争相夺取,屈突通与致力于为秦王网罗人才的房玄龄一般,对身外之物不屑一顾,秋毫无犯。李渊听说后,特赐金银六百两、织物千段以示嘉奖,并称赞他:“公清正奉国,慎终如始,名下果然不虚也。”

次年,屈突通受命从秦王讨王世充,但当时他的两个儿子定居洛阳,正是王世充的领地。两军交战,他的子女难以保全,国家安危与骨肉亲情是他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道选择题。

李渊不知他是否会徇私情而枉顾大唐,便试探地问他:“东征洛阳之事,朕想委托给你,你的儿子怎么办呢?”屈突通作为隋唐老将,历经人生浮沉,早已看透世情。无论辅佐哪一位君主,他最在意的,始终是尽人臣之节,俯仰进退无愧于君。如果大爱与小情只能择一,他宁愿孑然一身,把平生武艺全部奉献给他守护的国家和万民。

他不假辞藻,坦率地回复李渊:“我一介老朽,并不足以担当重任。但我受陛下恩礼,实如再生。我很久以前就发誓,把身家性命都奉献给国家。此行我愿担任前锋,如果两个儿子不幸丧命,那就是他们的命,我不能以私害义。”李渊闻之慨叹:“烈士死节,我今日总算见到了!”

后世充平定,屈突通论功第一,观其事迹,助秦王平乱约有两件大功。第一是武德三年九月,秦王轻骑简从,携尉迟恭巡视战地,登魏宣武帝陵,遭遇王世充与单雄信率领的万名大军突袭。尉迟恭在危急时刻击退刺杀秦王的单雄信;另一边,屈突通在大营中闻讯,率援军疾驰救驾,勇猛杀敌,大破敌军。此战唐军生擒敌将陈智略,斩首千余级,俘兵六千,王世充仅以身免。尉迟恭救主于前,屈突通破敌在后,两位大将默契如兄弟,共克敌军,功劳不分伯仲。

第二件发生于武德四年二月,秦王移军洛阳西北的青城宫,营垒未就,王世充又率两万兵出洛阳方诸门,意图凭天然地利,依托谷水抗击唐军。情势危急,诸唐将皆惧,秦王则独登帝陵观察敌情,见世充悉众而出,遂生妙计。他派武勇的屈突通领步卒五千渡谷水迎击,若交战便纵烟传讯。屈突通一马当先领命而去,遇大军而不惧,殊死迎战。秦王待烽烟升起,亦引骑入阵,身先士卒,贼众披靡。

自清晨至晌午,两军激战半日,世充兵始退。秦王继而乘胜追击,兵临城下,俘斩敌军七千人。王世充与秦王会战,败多胜寡,最终在武牢关溃败,于四年五月率残部投降。战后,屈突通因功镇守洛阳,数年后调回长安,在玄武门事件中选择支持屡建奇勋的秦王,推动大唐进入清明的贞观时代。

他一生忠勇,身经百战,在晚年归顺贤主,亦不堕臣节。许是他目睹李唐江山日益稳固,国中再无大战,忠君报国的使命终于圆满完成,便于贞观二年安然驾鹤西去,留下身后一段开国功臣的传奇故事。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