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反常,干旱持续,发热病人明显增多,流感高峰期较以往时间提前,不少中小学生中招。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许华教授介绍,该院从12月10日起,流感病人人数明显增加,就诊患儿总数超过800人次/日,急诊最高峰300人次/日,同比非高发期增长100%-150%。
流感
流感属于中医“温病”、“时行感冒”范畴,疫邪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骤。小儿脏腑娇嫩,腠理疏薄,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时邪由口鼻而入,侵袭肺胃,郁于肌表,滞于经络,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咽痛、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疲倦;疫火上熏则目赤咽红,邪热犯胃则恶心、呕吐。若邪热闭肺,肺气郁闭上逆,则气促、咳嗽、痰壅、鼻煽、胸闷胸痛;气机不利,血行瘀滞,则颜面苍白,唇甲发绀。若邪毒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甚或邪毒炽盛,正气不支,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阴竭阳脱之危候。疾病恢复期,常见肺胃受损,气阴两虚之证。时行疫病多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岭南之地,湿气较盛,本地区流感患儿常常伴有脘腹胀满、纳呆、腹泻、舌苔厚腻等湿浊困阻之证。
一、预防
01、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在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及普通健康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中,应落实“勤洗手,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食有节,寐有时,起居有常适寒温”等预防措施。
02、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进行预防:
药物组成:金银花5g,桑叶5g,葛根10g,藿香5g,生苡仁10g,淡豆豉5g。
煎煮法:将6味中药加水两碗(约500mL),浸泡5分钟,中火煮开15分钟左右,煎出液约150~200mL,过滤取汁;第2煎加水一碗半(约350mL),直接在火上煎煮10分钟,煎出液约100—150mL,过滤取汁,与第1煎药液合并后,分次饮用。
用量:每日1剂,连续服用3~5天。3岁以内婴幼儿每次50mL,每日2次;3~6岁每次100mL,每日2次;6岁以上每次150mL,每日2次。
注意事项:①请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②本品为预防用药,不宜久服。
二、治疗
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流感的诊疗方案,并结合我院儿科临床经验,制定以下治疗方法,供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
(一)中医辨证论治
01、邪犯肺胃
主要证候:发热,咽痛,头晕不适,身痛疲倦,咳嗽少痰,无汗,舌红,苔薄,脉数,指纹浮紫于风关。
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方药:薄荷(后下)6g,青蒿(后下)10g,银花10g,连翘10g,柴胡10g,葛根30g,生石膏15g,杭菊花10g,桔梗10g,北杏10g,牛蒡子10g,淡竹叶5g,芦根15g,生甘草6g。
腹胀不适、舌苔厚腻去杭菊花10g,加厚朴10g、滑石30g,咳嗽加麻黄5~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6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3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3~4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注:以上为学龄儿童剂量,婴幼儿酌减(下同)。
02、热毒壅肺
主要证候: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开闭。
方药:炙麻黄5~10g,银花15g,连翘15g,柴胡15g,葛根30g,生石膏30g,桔梗10g,黄芩10g,北杏10g,大青叶10g,厚朴10g,鱼腥草15g,生甘草6g。
气促加细辛3g;恶心呕吐去桔梗,加法夏10g;便秘加大黄5g;口唇发绀加丹参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6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3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3~4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二)院内制剂
1.柴葛感冒退热颗粒:每次15g,每日3次。适用于邪犯肺胃证。
2.清热解毒祛湿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适用于邪犯肺胃,兼湿热者。
(三)抗病毒治疗
对于发病时即病情严重、发病后病情呈动态恶化的病例,感染流感的高危人群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应尽可能在发病24小时以内。
奥司他韦:1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体重不足15kg者,予30mgbid;体重15~23kg者,予45mgbid;体重23~40kg者,予60mgbid;体重大于40kg者,予75mgbid。
(四)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退热等对症治疗。
(五)其他治疗
1.如出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氧疗或机械通气等。
2.合并休克时给予相应抗休克治疗。
3.出现其他脏器功能损害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4.合并细菌和/或真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菌和/或抗真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