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析霜”类的药材,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会闪现出“柿霜”、“西瓜霜”这两种,但“析霜”的学问还远远不止这些哦,今天就由小编来带大家做一个深度了解。
什么是“析霜”
“析霜”这种特殊现象指的是某些中药材在空气中经过长期暴露可在其表面析出结晶样物质。这与中药炮制学中去油制霜法所制出的“霜”不同呢。
都有什么药材会“析霜”
五味子“白霜”
五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雷公炮炙论》记载:“凡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
“白扑盐霜一重”表明五味子药材表面有“色白、形如盐霜”的结晶状物质,常称之为“白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五味子分南北,历代文献多认为北五味子具有“析霜”现象,而南五味子不具有“析霜”现象。
柿霜
柿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李时珍认为:“白柿即干柿生霜者”,即柿在经过日晒后,表面有白色结晶析出。《本草纲目》中还详细记载了柿霜的加工过程:“其法用大柿去皮捻扁,日晒夜露至干,內瓮中,待生白霜乃取出”,并将柿霜独立作为药物,称“真正柿霜,乃其精液,入肺病上焦药尤佳”,认为其味甘,气平,可用于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嗽,治咽喉口舌疮痛。
目前,在亳州等药材市场已有柿霜销售。
西瓜霜
西瓜始载于《日用本草》。西瓜霜首载于清代《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中记载西瓜霜可用于“治咽喉口齿双蛾喉痹”,制法为“用大黄泥钵一个,将西瓜一个照钵大小,松松装入钵内,将瓜切盖,以皮硝装满瓜内,仍以瓜盖盖,竹签扦定,再以一样大的黄泥钵一个合上,外用皮纸条和泥将缝封固,放阴处过数日,钵外即吐白霜,以鹅毛扫下收好,仍将钵存阴处,再吐再扫,以钵外无霜为度,收好”。
2005版《中国药典》首次收载西瓜霜,其味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喉痹和口疮。
目前已有西瓜霜为主的中成药,如桂林西瓜霜含片、西瓜霜润喉片等。
牡丹皮“亮晶星”
牡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有关丹皮的“砂星”记载,始见于民国《增订伪药条辨》:“丹皮……产太平府者,内肉起砂星明亮,性梗硬,为次”。
《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1937年):“破折面不平坦,亦非纤维性;其中认有细微之针状晶存在之”。
历代本草认为中药牡丹皮的原植物以单瓣者为佳,以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为道地,习称“凤丹”。《药材学》记载凤丹“品质最优……外皮土黑色,内白色,持久不变,断面粉性足,有亮星”。可见,牡丹皮“亮晶星”与道地药材有一定联系。
苍术“起霜”
苍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药材资料汇编》记载:“苍术经切片后,隔几天发出白霜,俗称‘起霜’”。
《药材学》也记载将苍术“折断后放置,会析出白色微细针状晶体(苍术醇)”。
文献认为南苍术容易“起霜”,而北苍术难以“起霜”。
厚朴“起霜”
厚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古代本草未见有厚朴“起霜”记载。
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厚朴的“起霜”现象记载。
《药材资料汇编》:“味清香,多油分,肉厚质松,外皮呈鳞皱状,皮肉分清而起霜,味辣而甜者为良”。
《新编中药志》记载厚朴断面内层“于阳光下可见闪光的结晶”。
“析霜”最早记载于何时
有关药材“析霜”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五味子果实的“析霜”现象发现最早(南北朝时期)。
其次是柿霜,在宋代被发现,明代已经独立成为药材。
清代开始记载西瓜霜。
民国时期记载药材“析霜”的品种有牡丹皮。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增了2味药材具有“析霜”现象,如苍术和厚朴。
可见,随着对药材鉴别的深入发展,药材“析霜”现象将会被大量发现。其中,西瓜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想不到吧,简单的“析霜”现象背后还有这么多奥秘,如果你还对“析霜”的类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些内容感兴趣的话,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购买2018年12期的《中国中药杂志》哦,本文的内容来自于“本草考证”栏目的《“析霜”类药材的种类及其历史源流》(作者:于大庆,查良平,彭华胜;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