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神奇之处

先贤名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各种疾病,从医案中可以更加理解此方的奥妙。

1.呻吟疼痛一剂解

湖南名医萧琢如认为:“仲尼为儒家圣者,仲景则医门之孔子也。”乃至于说道,“仲景而后无完医”。“医者治病,必先炼识,一识真病,一识真方。仲师之方即真方也,识既真则胆自壮……信苟坚,除不治症外,未有不愈者。”他有一案很说明问题:嘉禾李君,当夏历六月忽患左足疼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诊之,脉沉紧,舌苔白,口中和。曰:此风寒直中少阴,法当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旁有人咋舌言曰:“天气暑热若此,麻黄与细辛同用,得毋大汗不止乎?”余曰:“此方并不发汗,非阅历有得者不能知,毋庸疑阻。”即疏与之,三药各一钱,共仅三钱,煎水两杯,分二次服,一服知,二服即步履如常而愈。经方之神效,洵有令人不可思议者。(《遯园医案》)

按:本例足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可知疼痛何等剧烈。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各一钱,共仅三钱”,竟然“一服知,二服即步履如常”,难怪萧氏也感叹:“经方之神效,洵有令人不可思议者。”

2.盗汗用麻辛附子汤

医士顾锡荣,年四十余岁,患盗汗如注之症,自用柏子仁丸、当归六黄汤等,服之反剧。甚至目一交睫,即冷汗如注,被褥均如浸在水中。形瘦神疲,久已卧床不起矣。

邀予诊之,其左尺脉弦紧异常。予曰:此系风寒两邪入于足少阴之证,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别直参以治之。彼闻而骇异曰:“我汗既如是之多,岂可再用麻黄细辛发汗之大药,毋乃汗出亡阳乎?”予曰:“汗为心之液,凡人之心气归宿于肾则寐。兹寒邪埋伏于肾中,心气入肾,则受寒邪之刺激,是以目一瞑而即冷汗如注也。且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受寒邪则膀胱之气化亦不行,一身之水气,不由膀胱之大门而出,尽由偏门而出矣,故冷汗有如是之多。若不去其在肾之寒邪,此汗决无休止之日。若说是虚,则柏子仁丸、当归六黄汤服之而早已获效矣,何以服之而反甚耶?”

要知此汤虽属麻黄、细辛之发汗厉药,惟用桂枝、别直参以监制之,其中有不可言传之妙。盖盗汗已久,必毛孔不固,用桂枝、别直参者,一则助麻黄、细辛之力,将肾经之寒邪一扫而尽,再则俟寒邪去后而固闭其毛孔也,决无汗出不止之理,请安心服之,必有奇验。经余一再申辩,始照方服之,孰料一剂而果愈。

后叶姓妇亦患是症,即照方与之亦一剂而愈。足见对病发药,竟有意想不到之神效。虽内经早示通因通用之法,若医者不明脉理,断难识其病源,又何敢用此从治之法哉!故曰,欲知病源,必须究脉,脉理一明,病虽变化无穷而终不能诳惑吾心。(《治病法轨》)

按:方书咸谓盗汗属阴虚,本案“盗汗如注”,王氏并未盲从,按脉左尺脉弦紧异常,断为“风寒两邪入于足少阴之证”,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别直参以治之,内中含“麻黄、细辛之发汗厉药”,“似药不对症”,难怪患者“闻而骇异曰:我汗既如是之多,岂可再用麻黄细辛发汗之大药,毋乃汗出亡阳乎?”王氏细伸其理,“一剂而果愈”,实属佳案也。王氏“欲知病源,必须究脉”一语,堪称警句。

3.麻辛附子汤治目突

余姚人陈某,初春患眼病,医生都给凉药,眼睛竟突出于眶外,疼痛难忍。某医诊两手脉沉微,认为是肝肾受凉,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当时汪姓医生说:“两眼突出,应是肝火逼迫的原因,怎么认为是寒证呢?”医者说:“因脉沉微。”此病初起时疼痛,服了寒凉药之后,目反突出,便可知不是火证。汪医又说:“因火太盛,用药太轻的缘故。”医者说:“目痛的人都认为是火,不是因目突而认为是火。此证阴盛于下,格阳于上,阳不得降,所以目才疼痛。用寒凉药物复逼其阳,阳无去路,只有涌向于目,使目突了出来。仲景说过,少阴经伤寒,发热,咽痛,脉沉细,是因寒伤于肾,逼肾中之火飞越于上而使咽痛。今患者脉微目突,就是这个道理。此证再投寒凉药物,必将突出而裂。”于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2剂药就痊愈。(《岐黄用意——巧治疑难杂症》)

按:目痛睛突,一般都认为是肝火引发,治以清热泻火之剂,似成套路。但某医以两手脉沉微,认作肝肾受凉,逼其阳气上浮所致,投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2剂而愈,证明所论无误,别开门径。编者看法,此症称之为太少两感证似更适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温经散寒之剂。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