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民间俗谚"春雨贵如油"说的就是谷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有"雨生百谷"之意。春季将尽、夏季将至,万物生长、蒸蒸日上,正所谓"一年之季在于春"。此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滋润,池塘里浮萍开始生长,春茶也在此前后采收。人们也不可脱离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针对其气候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身体调养,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变化相适应,来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谷雨节气以后,传统中医认为,特别要注意防治神经性痛疾病。诸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等。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辨其病症,辨证治疗。
谷雨时节肝气不舒易发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而言,多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的疼痛。中医将其称为“胁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又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从病因病机上讲,肝位于胁部,其脉分布于两胁,故肝脏受病,往往出现胁痛的症状。且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喜调达,恶抑郁。如遇情志郁结,肝气失于疏泄,络脉受阻,经气运行不畅,均可发为胁痛。若肝气郁结日久,气滞产生血瘀或因跌扑闪挫,引起络脉停瘀,也可导致血瘀胁痛。可见其根本都与肝气不舒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都离不开疏肝行气,活血通络的原则。
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引起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而言。多表现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踝关节后外侧的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严重者痛如刀割,活动时加重。本病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痹有闭阻不通的含义。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该经气血痹阻不畅所致。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感受风邪为主的,疼痛呈游走性者,称为行痹;感受寒邪为主的,疼痛剧烈者,称为痛痹;感受湿邪为主,表现酸楚、麻木、困重者,称为浊痹;发病急剧,伴有发热症状者,称为热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经痛者,都应根据上述四型,辨证施治,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祛风、散寒、化湿使营卫调和而痹病得解。
风寒之邪侵袭引起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本病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的额部、上颌或下颌部。疼痛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难以忍受。其病因病机多为感受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致使经络拘急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饮食不节,食滞生热,肝胃之火上冲于面以及素体阴虚,房劳伤精,致阴虚火旺而导致本病的发生。在施治过程中,要究其病因、辩其病症。对感受风寒者,要以疏通气血为主;肝胃郁火者,以泻肝胃之火;阴虚火旺者,应以滋阴降火之法。针刺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谷雨中医预防治疗神经痛有妙招
1、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谷雨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捉摸不定,春捂很关键。谷雨过后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温差很大,因此要注意保暖。很多人像夏天一样穿衣服,其实季节还没有到,寒邪很容易从裸露的部位进入体内,继而阻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引起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但是,春捂也应有度,15℃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否则反而容易诱发"春火",也容易生病。老人和孩子尤要注意这点,可适当调整穿衣层次,早晚多穿一件衣服就够了。
2、谷雨过后要柔肝
中医认为,肝主怒,喜条达舒畅。春分以后,肝气生发越来越旺,到谷雨达到顶点。此时人体肝脏处于极其旺盛的状态,要避免补肝过度,调养应以柔肝为主。如早敲胆经,晚推肝经,调达肝胆之气。按揉或者艾灸太冲穴,可以补肝阴去肝火。放下手机,闭眼养肝!脚踩擀面杖揉地筋,可柔肝。每天用双手梳头150下,可以起到生发阳气,疏解肝气。到专业的中医理疗机构进行肝经、胆经的定期疏通,并对重点穴位按摩、艾灸,更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肝气疏通了,眩晕、耳鸣、三叉神经痛、牙痛、眼睛充血、眼球黄、两肋神经痛......自然就会消失。
3,周天药浴通经络散寒湿
周天药浴是疏通全身经络,祛风散寒的最好的方法,是中医一种以中药汤泡浴古老方式。采用30多味地道中药材煎出的原液,一人一方泡浴。药浴时,药物成分快速透过皮肤、孔窍和穴位进入体内,药力借助热力,沿任、督二脉循环,药效直达各个脏器,使周身腠理经络疏通,毛孔开放。起到发汗排毒、调和气血、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平衡脏腑阴阳、达到气血周天运行的神奇效果,可有效预防寒邪侵袭、经络瘀阻,有效预防谷雨时节的神经痛和关节痛。
中医专家提醒
谷雨时节,春夏交替,自然界阳气上升快,容易引动人体内热而生“火”。此时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特点是挟热、挟湿,如咽喉肿痛、痰多咳嗽、两眼发红、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尤其是感冒,不再像冬春季节以“受凉”为主,热象更为明显。因此,谷雨节气不宜食用太多温补性食物以免“助火”,多食一些稍凉的食物,特别是有明显上火症状的市民。像黄瓜、凉瓜、山竹、马齿苋、芹菜、萝卜、绿豆、丝瓜等都属于凉性食物,少喝偏温的红茶,多喝青茶、菊花茶等性偏凉的茶,蒲公英绵茵陈炖瘦肉汤,绿豆海带田鸡汤,凉瓜猪骨汤也是药膳中的清热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