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雨水过后湿气升,赶跑“春困”养脾胃!

中医认为,春主肝属木,易克脾,雨水增多,寒湿之邪易困脾,故养生重点是养护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弱决定人之寿夭。“健脾和胃”是经典春季养生项目,通过调理可使脾胃经络保持畅通,提高脾胃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同时春属木,易克脾,损伤脾胃,故雨水节气养生应当着重养护脾脏。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在中医上,脾胃有益气化生营血之功效。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等都依赖于脾胃化生。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功能才能强盛;脾胃又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首先要疏通胃经、脾经,使其保持畅通,让气血运行平稳,提高脾胃腐熟运化水谷功能,补充人的源动力,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其次平时喝水尽量喝温水。一些人在春季容易出现所谓的上火症状,不宜轻易饮用凉茶,以免导致虚火更甚。另外,注意食物清洁与保鲜,避免出现腹泻等问题。

不可以盲目进补,避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克伤脾土,同时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肝郁脾虚,脾失健运,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

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胡萝卜、山药、小米等。注意健脾利湿。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

《黄帝内经》有“春主肝”之说。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导致脾胃受损。同时,因为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所以灸疗的原则是疏泄肝气,以免过旺之肝横逆犯胃,出现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症状。艾灸还可以调节人体阴阳水平,扶助正气,既能治痹病,又能防止疾病的发生。这疗法可以发挥药物、腧穴的双重治疗作用,因而具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养肝调理脾胃的特效穴位:神阙穴、关元穴、章门穴、足三里穴:

神阙穴

艾灸时间:每日艾灸1~2次,每次艾灸10~15分钟,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温经祛寒,平和阴阳,调理气血。

关元穴

艾灸时间: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5~15分钟,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作用功效:培元固本,调气回阳。

章门穴

艾灸时间: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10~20分钟。

作用功效:健脾解郁,疏肝理气,增强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更旺盛。

足三里穴

艾灸时间:每日艾灸1次,每次艾灸3~15分钟,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艾灸。

作用功效: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春时宜食粥

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提醒我们在春季应多喝粥。粥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粥中加入一些药材后,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有滋补作用。祛湿佳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

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它还有美容功效,有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就是从薏米中提取的,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

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

但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时,尤其是炒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平时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