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何为春分?
春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名第四,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先秦时期,我国已有了四季之分。《尚书·尧典》记有“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四个节气名称,分别代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我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动物学家认为,“玄鸟”在这里指的是燕子,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雷鸣之后再过五日,看见闪电。
一候玄乌至,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
二候雷始发声,春天阳气生发的声音,阳气在奋力冲破阴气的阻扰,隆隆有声。
三候始电,在春分的最后五天,阳气更盛,下雨时天空打雷并会发出闪电。
春祭
春祭作为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春分”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有一系列的祭祀庆典。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据学者考证,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祭日的仪式非常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情,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昨、车撰、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
春分杂说
海棠泛彩
海棠历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苏轼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诗句,川端康成也写过“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其中西府海棠尤为上品,未开时花蕾红艳,似胭脂点染,开后逐渐变为粉色,如晓天明霞,美不可言。
木兰纷落
木兰树多直且高,先花后叶,花发于端。王维《辛夷坞》写得颇得其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古乐府有《木兰诗》,近代林语堂也将《京华烟云》中的女主角起名为木兰,人如其花,外柔内刚,典雅潇洒。
忙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分一到,地气也升腾起来,自然是最适合放风筝的季节。野外清新的空气与明媚的阳光都是很好的自然疗愈力,跑跑停停也可以很好地锻炼身体。
《春分日》
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春分是春半,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可现如今即使在南方,也依旧是袅袅垂柳风,吹着点点回塘雨。
春分后,岸柳青青,莺飞草长,油菜花香。王安石曾有名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此时南北半球昼夜相等
春分,也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
此时春水绿波,春风和煦,春花烂漫
诗人说:春风十里,不如你
春分养生
睡眠:定时睡眠、定量用餐,保持好心情。
专家指出,春分节气,人体阳气处于明显上升状态,血液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中医养生原理很多来源于道教的中庸之道,养生讲究“泻实、补虚”,注重的就是平衡。
天气变暖,可以慢慢恢复晨练,最好的方法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当然仍然要当心多变的天气,注意增减衣服,保持心情愉快,特别要防过怒,因为阳气上升最容易导致的就是肝气过旺。定时睡眠、定量用餐、劳逸结合,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饮食:忌大寒、大热,多吃时令蔬菜。
春分时节,在膳食上,总的原则是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春分时节容易患湿热类疾病,所以春分后的养生,特别是饮食上要以祛湿除热为主。
饮食清淡是前提,很多地方入春有喝汤的习惯,一定要注意不能喝过于油腻的汤,可以多喝点绿豆汤、红豆汤,或者喝点绿茶和花茶等,这样可以防止体内积热。冬天很流行的羊肉、狗肉、火锅等要少吃,以免积热化火、生疮长疖,这个时候上火很容易形成“寒包火”,温热毒邪容易侵犯肺部,比单纯上火更难对付也更伤身。
保健:常按揉合谷,太冲两穴。
按摩相关的穴位可以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比如,按揉合谷、太冲两穴,可以有效调理精神疾患。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另外,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则要禁忌。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太冲穴是肝经上的第一个要穴,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只要把这个总开关打通了,整个肝经的气血都会旺盛。取太冲穴时,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指、次指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即是太冲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