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常常发生于瘦长体型人群,轻度下垂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仅仅在体检做胃肠钡餐时发现,下垂明显者会出现腹部胀满、沉重、压迫,吃多了或者饭后剧烈活动后腹痛严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更有甚者会因为饱受胃下垂症状的长期折磨而出现失眠、头晕、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膈肌位置下降,中医将其病因归咎于中气不足。“中气”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的是五脏之一的“脾”特有的一项生理功能,这项功能可以维持体内各个脏器位置的相对恒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中气不足,就会出现胃下垂的症状。
对于胃下垂,没有什么特效的西药,只能是根据出现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然后就是依靠生活调养了。中医在治疗胃下垂时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可以用穴位配合药物共同补充中气。
今天我们介绍的穴位在人体的最高处——头顶,这就是百会穴,百会穴属于督脉,位于两耳尖连线与人体正中线的交点处,是一个保健大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胃下垂时可以艾灸此穴,每天一次,每次15分钟,可以有效改善胃下垂的一系列症状。
除了百会穴,还可以配合服用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这个中成药来源于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的著作《脾胃论》,由炙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等药物组成,功效就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对胃下垂也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实不只是胃下垂,还有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一系列脏器下垂的疾病都可以用百会穴加补中益气丸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虽然这些疾病涉及的脏器不同,但是它们的病机都是中气不足,还是可以用相同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之一——“异病同治”。
除了穴位和药物治疗,平时还应注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也有助于下垂疾病的改善与缓解。
用中医的方法攻克“胃下垂”难题,分享给身边需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