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人参与黄芪的区别使用

人参与黄芪是临床上常用的补气药,这是众所皆知的。既然都是补气药,为什么又要区别使用呢?因为人参与黄芪补气各有侧重,如果不区别使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再则,用之不当,还会增加病人的痛苦,造成药物之浪费。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温,两者虽然都能补气之作用,但前者更强。此外,人参尚具有止渴生津和安神之作用,这是黄芪所不具备的。黄芪的补气作用,远不及人参,然而,黄芪其补偏于走表,其升阳、固表、内托和利尿消肿等功效,却为人参所无。鉴于它们之功效同中有异所以必须区别使用。

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品,以其能益气固脱,所以,临床上多用来治疗大病或久病,或血脱致气脱而出现短气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脉微欲绝等。本品可单用,也可与附子或黄芪同用,且效果非常满意。大补元气还表现在补益肺肾而平喘方面,如人参配胡桃肉,或人参配蛤蚧治肺肾气虚喘息,或短气不足以息,声音低微,脉虚弱等,皆是其例。人参之补还在于善走中焦,也表现在健脾止泻方面。如人参配白术、茯苓、砂仁、莲米、山药、苡仁等,可治脾胃气虚引起的精神不振,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久泻不止等,就是明证。

止渴生津,乃人参之又一功效。因此,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下述诸种病证:1.热病伤津而见高热,口渴,大汗,气伤液耗,脉大而乏力,可用清热养阴药同用,如人参配石膏、知母等即是。2.温病或暑热伤及气液而见汗出而多,口渴神疲,或津气不足引起心烦失眠,短气自汗,心慌心悸,脉细而弱等,用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等治之,即是其例。

因为人参还具有安神镇静之功效,所以,它又可用来治疗心肾不交所致之惊悸、恍惚,入睡不安等,且常与酸枣仁、远志等同用。心脾两虚而证见神疲健忘,心悸怔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短气乏力者,用人参配黄芪、当归、白术、龙眼肉等治之,甚为效验。

此外,人参尚有壮阳作用,故随症配伍,可用来治疗阳痿之病。所以然者,以人参能补益肾之元气也。

黄芪之功效与应用,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补气升阳,长于升举之力。常应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崩漏及眩晕乏力,或短气不足以息等,并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二是固表敛汗。多应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若卫气不固,汗出,又复加外感风邪者,可与防风、白术,以固表逐邪;三是托疮排脓。常应用于疮痈久不溃破,或疮疡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又可用于疮疡溃破之后,气血虚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银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四是利水消肿。常应用于阳气不运所致之虚性水肿。通过黄芪补气健脾,使脾阳得运而水利肿消。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而兼有气虚的,亦可用之,且常与防己、茯苓、白术等同用。

综上说明,人参与黄芪之功效,有同有异,故不可一见气虚就即用之,而应详加辨别。否则,容易弄巧成拙,酿成误治。如邪热伤及气津者,用人参则宜,用黄芪则不妥。因此,应区别使用。

来源:中医药论坛

小人参黄芪

论补气良药,黄芪当属第一。平素体虚、中气不足的人,最适宜用黄芪进补。

中医讲黄芪提升脾肺之气最为有力,能很好地加强人体的运化功能,起到强健三焦,补益五脏的作用,可以解脾湿、升肺气、强心和补肾,以及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固表止汗,利尿消肿和托毒生肌。

黄芪甘温纯阳,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

黄芪有如此强大的功效,故中医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以及对于大病初愈的调养,和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都能用到黄芪。

常见的暑湿伤气、头困身重、身体多汗、下肢浮肿、手足心发热、气虚型便秘、疲倦懒言等等症状,正需要黄芪的药力来化解。

黄芪最适宜早上用,一天都会有精神。对于体虚而又肥胖的人,黄芪粥最妙的是还有减肥的作用。身体的赘肉都是代谢不掉的废物堆积而成。用了黄芪,人体的运化功能增强,赘肉自然没有存身之地了。

注意,黄芪是补虚的,实证不宜,阴虚阳亢者,有表邪者都不宜。而体虚、中气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则可以多吃。

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黄芪补气治病,你用对了吗?气虚调理方;名人黄芪养生经;丰胸汤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性味归经

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

功效主治

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药用配伍

一、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二、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三、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四、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配伍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畏防风。”

4.《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黄芪(图5)

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8.用法与用量10~30克。

9.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

1、小便不通:绵黄耆10克,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小儿减半。《总微论》。

2、气虚白浊:黄芪盐炒25克,茯苓50克,为末。每服5克,白汤下。《经验良方》。

3、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30克,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50克,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每服10克,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外科精要》。

4、老人便秘: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25克,为末。每服15克,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剂局方》。

5、肠风泻血: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孙用和《秘宝方》。

6、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以好黄耆四两,甘草50克,为末。每服10克,点汤服。《席延赏方》。

7、肺痈得吐:用黄耆100克,为末。每服10克,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

8、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耆、川芎合50克,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妇人良方》。

9、痈疽内固:用黄耆、人参各50克,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本事方》。

10、消化性溃疡: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11、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可长期服用。

经方典方

1.黄芪建中汤:黄芪15克,大枣10个,白芍15克,桂枝、生姜、甘草各10克,饴糖50克。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煎汤饮。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主要功用

①倪朱谟:“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伤寒之证,行发表而邪汗不出,乃里虚而正气内乏也,黄芪可以济津以助汗;贼风之疴,偏中血脉而手足不随者,黄芪可以荣筋骨;痈疡之证,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愈者,黄芪可以生肌肉。”(《本草汇言》)

②张景岳:“(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日血脱益气。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本草正》)

③贾所学:“黄芪,性温能升阳,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温中,主健脾,故内伤气虚,少用以佐人参,使补中益气,治脾虚泄泻,疟痢日久,吐衄肠血,诸久失血后,及痘疹惨白。主补肺,故表疏卫虚,多用以君人参,使敛汗固表,治自汗盗汗。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必须盐炒。痘科虚不发者,在表助气为先,又宜生用。”(《药品化义》)

④张石顽:“(黄耆),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本经》首言痈疽久败,排脓止痛,次言大风癞疾,五痔鼠瘘,皆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其治气虚盗汗自汗,及皮肤痛,是肌表之药。治咯血柔脾胃,是中州之药。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不足,及婴儿易感风邪,发热自汗诸病,皆用炙者,以实卫气之虚,乃上中下内外三焦药,即《本经》补虚之谓。如痘疹用保元汤治脾肺虚热,当归补血汤治血虚发热,皆为圣药。”(《本经逢原》)

⑤张秉成:“(黄芪)之补,善达表益卫,温分肉,肥腠理,使阳气和利,充满流行,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瘀滞耳。”(《本草便读》)

⑥张山雷:“(黄耆)补益中土,温养睥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其皮味浓质厚,力量皆在皮中,故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凡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者,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授以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无不捷效,正以黄芪为参、术之佐,而又得升、柴以升举之,则脾阳复辟,而中州之大气斡旋矣。”(《本草正义》)

黄芪功补三焦

①李东垣:“黄耆既补三焦,实卫气,与桂同功,特比桂甘平,不辛热为异耳。但桂则通血脉,能破血而实卫气,耆则益气也。又黄芪与人参、甘草三味,为除燥热、肌热之圣药。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引自《本草纲目》)

②王好古:“(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

③邹澍:“(黄芪),直人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别录》肺胃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益气也;能中行营气,则《本经》所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名医别录》所谓逐五脏问恶血也;能下行卫气,则《本经》所谓五痔鼠瘘,《名医别录》所谓妇人子脏风邪气,腹痛泄利也。”“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本经疏证》)

黄芪主大风“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神农本草经》上经

当代临床

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6、糖尿病: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克,配合葛根30克,怀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等。

7、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克、肉桂10克,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

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其组成为:黄芪15克、肉桂3克、人参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3克、当归6克、川芎6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8、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9、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10、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11、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埃弗罗斯(RitaEffros),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应用医话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2.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气虚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4.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5.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浮肿貌,目无光彩。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肚脐深陷。黄煌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6.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7.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岳美中先生经验,“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8.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食疗价值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产于中国华北诸省。黄芪来源於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乾燥根。清朝绣宫内称其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国的药剂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推断并将黄芪用作增进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用法:一日15~30g,或用至60g。

服用方法

①每天用黄芪5~10克左右,开水泡10~20分钟后代茶饮用,可反复冲泡。

②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③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食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气虚的人有哪些表现呢?

气虚之人常感到倦怠无力语言低微、懒言少动,动则气短或气喘、呼吸少气、面色发白、头面四肢浮肿、饮食不香、肠鸣、便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动辄易患感冒,脉搏虚弱无力、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齿印等,均为气虚之象。

治疗气虚必离不开黄芪。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擅长补气。黄芪补一身之气,兼有升阳,固表止汗,排脓生肌,利水消肿,安胎益血的作用。对于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气血两亏、阴虚不足等都有卓著的疗效。

单取黄芪泡水饮用,可治身体困倦,无力,气短。胡适先生中年以后,渐感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便常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总要先呷几口黄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讲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

古人不仅善用黄芪治疗疾病,而且善用黄芪补益身体。黄芪不仅是医疗中的常用中药,而且也是经济实惠的滋补品和调味品,可用于煲肉、泡酒、做菜、调味、去腥。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则更是美味佳肴,补益上品。其营养丰富,既补身体,又别有风味,为产妇、老弱、病后体虚者的上好补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焕发,体质增强,荣颜润肤,延年益寿。

以黄芪为主药的方药几例

1、当归补血汤

方药:黄芪5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生血。

2、归脾汤

方药:黄芪、龙眼肉、茯神、炒枣仁各9克,白术、人参各6克,木香、炙甘草、远志、当归各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能:可治多种出血性疾病,属心脾两虚,脾不统血之证。

3、补中益气汤

方药:柴胡、黄芪、陈皮、当归、灸麻黄各6克,党参、白术、阿胶、紫草各10克,大枣10枚,仙鹤草20克,甘草8克。

用法:水煎,饭前或者空腹温服。

功能:升阳补中,益气合阴。可治疗过敏性鼻炎、消除疲劳、补益脾胃等。

4、玉屏风散

方药:黄芪300克,防风、白术各100克。

用法:研成细面,日服2次,每次15克,吞服。

功能:固表止汗,用于体虚自汗,容易伤风等症。

5、补阳还五汤

方药:生黄芪60克,当归尾、赤芍各6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补气活血,祛淤通络。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截瘫、下肢痿废、便干尿频及尿失禁者。本方可用于中风后遗症、脑血栓形成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6、黄芪灵芝泡茶可改善失眠

黄芪、灵芝都是补益类中药,药房很容易买到。黄芪擅长补气,灵芝可以安神。而且黄芪是甜味,灵芝是苦味,两者结合没有了苦味,口感容易接受。黄芪灵芝泡茶饮用对失眠、改善记忆有一定的疗效。炙黄芪30克,野生灵芝30克,能补肾益气、养心安神,适用老年人记忆减退、失眠健忘、腰膝疼痛。

山西黄芪最正宗

但市面上常见的黄芪有两种,一种是河北黄芪,一种是内蒙黄芪。说到内蒙黄芪,一般人会认为内蒙黄芪就是内蒙产的黄芪。其实是不对的。内蒙黄芪是黄芪诸多品种之一。比如膜荚黄芪,金翼黄芪。这些都是品种。河北黄芪便宜,内蒙黄芪贵。内蒙黄芪中最好的是山西黄芪,而山西最好的黄芪是浑源黄芪,又叫“正北芪”。这个是最好的。但因主产地大量出口东南亚,国内药房很少能买到。

名人的黄芪养生经

诗人苏东坡擅长中医养生,常常用黄芪来进补,还有“黄芪煮粥荐春盘”的诗句。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常常会感到疲惫,力不从心,就用黄芪泡水,代茶饮用,特别是在讲课之前,他会先喝上几口黄芪水,精力倍增,说起话来声如洪钟,滔滔不绝。国医李济仁用黄芪,黄精,西洋参,枸杞子泡水喝10多年了,现在82岁了,依然精神抖擞,一天看27个病人。

黄芪丰胸汤:黄芪虾仁汤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胸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垂,如果说爱美的女性想要更好的丰胸的话,这个时候不妨尝试喝丰胸汤来丰胸。

材料:黄芪30克,虾仁100克,当归15克,桔梗6克,枸杞子15克,淮山30克。

做法:将当归、黄芪、桔梗,洗净,放入锅中;淮山去皮,切块,也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上文火煎汤,去渣,再加入虾仁同煎15分钟即成。

特点:这款汤很鲜,不过略有中草药味,可先吃虾后喝汤。

功效:能为女性调补气血。适用于气血弱虚所致的乳房干瘪。

这款黄芪丰胸汤通过调补气血,能很好的挽救女性干瘪的乳房,能很好的令女性的乳房变得丰满有弹性,如果说想丰胸的女性,不妨自己尝试做这款黄芪丰胸汤,让你喝的营养的同时,还能拥有丰满坚挺的胸部。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