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有一种生无可恋叫做“姨妈痛”!学了这些,轻松远离姨妈痛!

  每一个娇艳动人的女人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痛楚,比如痛经。

  每个月的那几天,痛经死命缠身,简直如噩梦般痛彻心扉,对于痛经,很多人一味地忍让,但特立独行的“大姨妈”,却也很是“客气”,下次再来的时候,还会捎带“痛经”作为礼物,“以示友好”,让你永远忘不了!

  痛经让人痛不欲生,江西省中医院妇科专家付志红教你如何远离姨妈痛!

  了解它,才能战胜它!

  很多女性都有过痛经的经历,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女性尤其如此。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的现象,甚至痛及腰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

  1、临床上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

  中医认为,这种痛经多是寒湿凝滞、气滞血瘀、经行不畅,“不通刚痛”导致的。

  现代女性酷爱食用寒凉性食物及冰冻食品,热衷于性感的吊带、露脐、低腰、露背装,与痛经的多发有很大关系。除了痛经、经血紫黯、有时伴有血块之外,病人常伴有怕冷、无力、倦怠、食少、大便稀等症状。

  继发性痛经由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多见于30岁以上的女性。对于继发性痛经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2、预防和缓解,做到七点

  痛经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做到以下这些,可预防原发性痛经产生或减轻疼痛程度:

  1、了解经期卫生常识,消除恐惧及紧张心理。

  2、服用复合维生素及矿物质,最好是含钙并且剂量低的,一天可服用数次。钙、钾及镁矿物质能帮助缓解经痛。

  3、注意经期及性生活卫生,防止经、产期间上行感染,积极预防和治疗可能引起经血潴留的各种疾病。

  4、保持身体暖和将加速血液循环,并松弛肌肉,尤其是痉挛及充血的骨盆部位。

  如果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或到风大的地方活动时,穿着“清凉”的女性最好加一件长外套保暖,膝关节可用厚毛巾或护膝保护。

  早晚或阴雨天,气温较低,尽量不要穿露脐装。大汗淋漓时,不要马上进入空调房,更不要让电扇、空调正对着背部或腹部猛吹。

  夜间睡眠时,最好在腹部盖一层薄被子,不要让脐部受凉。

  5、注意休息,减少疲劳,加强营养,增加体质。

  6、穿低腰裤、露脐装引起肚子痛时,可用热水袋敷腹部,或喝生姜红糖水等袪寒暖胃,或经常温灸腰腹部以温经散寒。

  7、体质偏寒的女性,平时还应尽量避免淋雨、洗冷水浴、吃寒凉生冷的食物。

  有原发性痛经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如西瓜、绿豆、冷饮等,以免诱发或加重疼痛。

  月经来潮时,更应严格忌口,辛辣食物如辣椒、生蒜、胡椒、烈酒等,也不宜进食。

  平时可经常食用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果、药物,如胡萝卜、橘子、佛手、陈皮等。

  寒湿凝滞型痛经病人,可用生姜、红糖煮水饮用,每日两次,经前连服3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

  3、中医妙招

  艾灸

  自古以来,艾叶被各大医家用于治疗痛经、闭经、崩漏出血、月经过多和宫冷不孕等症。

  《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气味苦、微温、无毒,治百病。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辟风寒,使人有子。”

  针灸疗法中的灸,就是指用艾条烧灼或熏烤身体的穴位。艾灸用的艾条,一般中药店里均有售卖。

  艾灸治疗痛经一般选择神阙穴和关元穴。这两个穴位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要穴。

  神阙穴即肚脐眼,艾灸此穴能温中、散寒、止痛,温暖胞脉,调畅冲任;

  关元穴正好在脐下3寸,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

  除此两穴外,还可以对整个下腹部进行艾灸。艾叶辛温,点燃后的热性作用可增强其穿透性,从而达到通经络、逐寒湿、活血脉、止疼痛的效果。

  做法: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点燃艾条,在离穴位皮肤5-10厘米处用艾条轻轻画圈,以皮肤微红、有热感透入肌肉并扩散为佳;不宜离皮肤过近,以免烫伤皮肤。每次艾灸时间约30分钟,以神阙穴和关元穴为重点,结合整个下腹部来回灸。轻症病人每日艾灸1次,疼痛严重者每日可艾灸两次。

  注意:艾灸时间最好选择在经前3-5天,月经来潮时停灸,此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一般多有效果。治疗期间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

  提示:可到江西省中医院针灸科和特色治疗部进行艾灸治疗。

  盐袋热熨法

  粗盐炒热,用棉皮袋装好,在腹部进行热熨。

  药袋热熨法

  小茴香30克、干姜30克、延胡索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肉桂30克、五灵脂30克,用棉布袋装好,隔水蒸热或微波炉加热后热熨腹部。

  经前2-3天至经期第1天,每天热熨1-2次,每次30分钟,能温经散寒止痛。

  穴位贴敷法

  肉桂15克、炮姜15克、吴茱萸15克、茴香15克,共研成细末,用米醋或黄酒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脐部,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经前2-3天开始贴敷,每天换药1次,连用3-8天,具有很好的温经散寒作用。

  用于痛经的

  汤剂

  加减八物汤:炙甘草、木香各1.5克,青皮2.1克,人参、当归身、川芎、茯苓、生地、醋炒香附、白术、白芍、生姜各3克,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方健脾养血,行气解郁。适用于气血虚弱,虚中有滞型痛经。

  当归艾叶汤:生艾叶15克,当归30克,红糖60克,煎熬后取3碗,分三次温服,每月经期服用。

  此方温经散寒,行血止痛。适用于痛经,症见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

  泽兰汤:红花2克,牛膝6克,延胡索8克,当归柏子仁、赤芍各12克,泽兰、香附、续断各14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甜酒为引。此方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二香饮:广木香、当归、香附、川芎各3克,青皮、牡丹皮、枳壳、生地、蓬莪术各3.6克,生姜8片,水煎,空腹服。

  此方行气活血,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丹参赤芍汤:吴茱萸3克,肉桂5克,丹参、香附、赤芍、乌药、山楂、延胡索、三棱、五灵脂、莪术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经前服用本方7剂,连续3个月经周期。

  特别提醒: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每个人体质不同,以上方剂未必适用所有人,建议用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

  食疗

  1、韭菜炒羊肝:羊肝200克,韭菜150克。羊肝切成小片,与韭菜入锅急火炒熟。经行前5天开始服用。此方补益肝肾,调经,适用于肝肾虚损之痛经。

  2、枸杞炖兔肉:兔肉250克,枸杞20克,调料适量。兔肉洗净、切块,枸杞洗净,将枸杞和兔肉同放于沙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烧沸后改小火炖熟,加调料调味。日常食用。此方滋养肝肾,补益气血。适用于肝肾亏虚之痛经。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