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活血力量强者称破血药。本类药主治瘀血证。证见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癥瘕积聚,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出血紫黯、夹有瘀块,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不愈,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近年来,随着对瘀血证的深入研究,活血化瘀药的研究与应用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所以我们讨论活血化瘀药的合理应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辨证候用药】
活血药主治瘀血证,瘀血证的特征有刺痛、肿块、出血(紫黯)、肌肤甲错、脉涩、舌紫或有瘀斑等。据证用药是合理用药的基本要求,若无瘀血证而用之,或致月经过多,或致流产,诸多不良反应,恐难避免。
【辨品种用药】
牛膝有怀牛膝、川牛膝、土牛膝之分,三者来源于苋菜科植物,同能活血祛瘀、利湿通淋。但土牛膝又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治疗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效佳。川牛膝又能祛风湿,强筋骨,且长于治风湿痹痛。《本草正义》谓其“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经络,流利骨节,其效颇著。盖其质空疏,则其力能旁行上达,以视怀牛膝之坚实直下者,功用大有区别”。怀牛膝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引火、引血、引阳下行,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疼痛、虚火上炎、上部出血及肝阳上亢证有显效。
【辨药性用药】
应用活血药应认真研究每一味药的药性,然后合理应用之。
川芎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其药性特点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李东垣谓“头痛必用川芎”,乃头痛第一要药。医圣张仲景又谓“心下毒痛加川芎”,知其治胃痛亦佳。延胡索、乳香、没药均擅活血止痛,系止痛要药。
姜黄可上行手臂,治风湿肩臂疼痛功优。郁金善于治诸“郁”证,如血之郁(瘀血)、气之郁(气滞)、胆道之郁(黄疸)、心包之郁(癫痫)等皆宜。
丹参活血养血、凉血消痈,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汤)”之说。
牛膝性主下行,作用趋势向下,如利尿通淋、引火引阳引血下行等,《验方新编·卷六》记载其通淋甚效:“牛膝一两,乳香一钱,酒煮温服,水煮亦可。诸药不效,痛不可忍,连服数剂,其效如神。血淋更效。”
凌霄花上凌云霄,性主上行,活血而性凉,擅治上部血热性皮肤病。
苏木、自然铜、土鳖虫善活血疗伤,续筋接骨,每为伤科所常用,苏木又长于治郁怒致血瘀者。
穿山甲、王不留行善于行血通乳,其中穿山甲长于通络,治癥瘕、顽痹、疮疡等久病入络者适宜,王不留行长于通经,治妇科月经不调优于穿山甲。王不留行也作疡科药,医圣张仲景用此为主治疗金疮,现今《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治疗带状疱疹功良:“将王不留行用文火炒黄直至少数开花,研碎,过筛,取细末。如患处疹未破溃,用麻油调涂,疹已破将药末直接外撒溃烂处。每日2~3次,治疗16例,一般用药后10~20分钟即可止痛,2~5天痊愈。”
三棱、莪术破血祛瘀,多用于瘀血重证,又能行气消积,治疗食积气滞证。
斑蝥、虻虫破血逐瘀,药力峻猛,应用宜慎。
水蛭善行而活血,行迟不伤血,破瘀血而不甚伤正气,故本人临床每以此研末,日服3g,治疗脑血栓形成病。
【辨炮制品用药】
活血药一般以生品入药为佳,但欲加强其活血止痛作用宜醋制,如醋乳香、醋没药、醋延胡索等。欲缓和破血之力,宜醋制,如醋三棱、醋莪术等。欲加强活血通经之功,宜酒制,如酒丹参、酒牛膝等。对于药材质地坚硬者,应炮或煅后入药,促使药性充分发挥,如炮穿山甲、煅自然铜等。
活血药中的水蛭,为避免药后发生副作用,传统用烫水蛭,但《医学衷中参西录》则强调生用为佳:“近世方书,多谓水蛭必须炙透方可用,不然则在人腹中能生殖若干水蛭害人,诚属无稽之谈。曾治一妇人,经血调和,竟不产育。细询之,少腹有癥瘕一块。遂单用水蛭一两,香油炙透,为末,每服五分,日两次,服完无效。后改用生者,如前服法。一两犹未服完,癥瘕尽消,逾年即生男矣。此后屡用生者,治愈多人,亦未有贻害于病愈后者。”
因炮制不同姜黄分为姜黄和片姜黄两种。姜黄是将根茎煮或蒸透心,晒干而成,断面棕黄色。片姜黄是在根茎新鲜时切片,晒干而成,切面色黄白、起粉。《药性切用·卷之一·草部》认为:“姜黄味苦辛温,色黄入脾,兼入肝经,破气散血,烈于郁金。片子姜黄横行手臂,理血中之气,可为风寒湿痹引经。”
【合理配伍用药】
为提高活血药的疗效,临床应根据瘀血证之病机而合理配伍其他药物,如气滞血瘀者配伍理气药,寒凝血瘀者配伍散寒药,气虚血瘀者配伍补气药,血虚而滞者配伍补血药,癥瘕积聚者配伍软坚散结药,等等。
活血药中的常用药对,也需了解。如五灵脂配蒲黄,治疗瘀血腹痛功著。穿山甲配王不留行通经下乳,主治产后缺乳,谚云:“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川芎“不可单用,必须以补气、补血之药佐之,则力大而功倍。倘单用一味以补血则血动,反有散失之忧。单用一味以止痛则痛止,转有暴亡之虑”。桃仁配红花,活血调经效优。牛膝配石斛,乃健足之品,治疗肾虚足跟痛效佳。乳香配没药活血止痛力强,等等,这些增效配伍应注意应用。
活血药中的配伍禁忌,亦当掌握。如丹参不能与藜芦同用,郁金不宜与丁香并使,五灵脂不可与人参共进等,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合理剂型用药】
活血药多适宜入汤剂,也可做酒剂,因酒能行血脉,可加强活血化瘀药的作用。另外,散者,散也,部分活血化瘀药用作散剂,散瘀效佳,如穿山甲在《本草纲目》名“鲮鲤”,其所附的13首内服方,皆为散剂。穿山甲入散剂服用,既节省药材,又能保证药性的发挥,值得临床重视。乳香、没药现今多入汤剂,但《本草新编·卷之四》指出,乳香“大约内治止痛,实为圣药,研末调服尤神”,没药“内、外可用之药,而外治更奇也”。本人常用金银花、没药各50g,水煎外洗缓解湿疹等皮肤瘙痒症,获取良效。所以临床使用活血化瘀药,应斟酌剂型,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合理剂量用药】
多数活血药做汤剂服用时,3~9g为常用量,但《中国药典》规定:益母草9~30g,鲜品12~40g,水蛭1.5~3g,虻虫3~5g,应予了解。
传统中医认为,红花和苏木剂量不同,功用有别,少用养血,多用活血。《本草求真·卷七》谓:“红花用不宜过多,少用则合当归能生,多用则血能行,过用则能使血下行不止而毙。”苏木“功用有类红花,少用则能和血,多用则能破血”。这种剂量与功效之关联,需要掌握。
【合理服用方法】
活血药适宜温服,因血得热则行,故温服有助于药物活血之功。
【防止不良反应】
活血药能促进血行,故孕妇及月经期、月经过多及出血患者均应慎服。另外,乳香、没药服用量大,易致恶心呕吐。川芎泄人真气,单服久服,令人暴亡,宜慎之。
【参考现代研究用药】
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益母草等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川芎、丹参、红花、益母草、水蛭、三棱等能抑制血小板集聚,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栓形成。川芎、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姜黄、鸡血藤、桃仁、红花等能兴奋子宫,促进子宫收缩。川芎、延胡索等能镇痛、镇静。郁金能利胆。姜黄、丹参有保肝,降血脂作用。鸡血藤有升高白细胞作用。莪术、三棱能抗肿瘤。丹参还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等。
临床用药,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可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现代医学中的心脑血管病及临床常见慢性病,多表现有瘀血证象,所以认真研究和合理应用活血化瘀药,对于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疑难病的优势,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