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夏秋交替,警惕5种疾病找上门,这样预防最靠谱!

  经历了苦夏的煎熬后,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款款而来。在秋季婀娜的脚步中,一些潜伏在其美丽外表下的疾病也悄然而至,不少抵抗力弱的人开始受到疾病的“偷袭”。建议大家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还应强化保健意识,特别是注意预防一些夏秋交替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秋季病

  之一

  腹泻、胃病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同时,经炎夏消耗,入秋之后,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腹泻缠身。

  此外,秋季也是胃病的多发季节,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

  专家提醒:秋季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千万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防止腹部受凉。平时保持规律的进食时间,以维护胃酸分泌的节律。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病人,如果有不适症状,可适当用一些抑制胃酸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加以控制,以免使病情加重。

  秋季病

  之二

  中风、心梗

  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不少患者在夏季用药量减少,在秋季来临时,气温降低,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心脏血管负担加大,导致血压增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血液的供应,从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专家提醒:在秋天,心血管病人应坚持服用治疗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药物,定期检查心电图和血压,特别是一部分因夏季炎热而减少或停止用药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还要积极预防感冒等可诱发心血管病加重的疾病。平时积极锻炼,保持乐观情绪。在锻炼时,不要选择爬山、跑步、打球等剧烈的运动项目。

  秋季病

  之三

  感冒

  秋天气候变化复杂,早、中、晚室内外温度和湿度相差较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致使黏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防御能力下降,抵抗力减退,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

  专家提醒: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体质较好的人应以轻装薄衣为主,切不可突增厚衣,体质较差的人则应逐步增衣,切不可时增时减。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保持工作环境的良好通风。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秋季病

  之四

  过敏性鼻炎

  秋季是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花粉和冷空气都是诱发的主要因素。

  专家提醒:过敏性鼻炎患者在生活中,要遵循“避、忌、替、移”四字原则,即避开过敏原,忌用过敏性食品和药物,用其它食物来代替易过敏食物,转移造成过敏的环境。此外,可以提前到医院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

  秋季病

  之五

  抑郁症

  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时间减少,特别是阴雨连绵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

  专家提醒: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做户外活动。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还可在室内放些绿色植物,如吊兰、文竹等,能释放氧气、调节室内空气,帮助人振作精神。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