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历书》说:“大暑,斯时天气甚热于小暑,故名大暑。”大暑的热与小暑相比,更显得蒸郁,人的心情容易郁郁不舒,身体也容易中暑患病,千万要注意养生哦!
一
防暑降温三杯茶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工作或运动,体内的水平衡容易被打破,如果本应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热在体内积累,会导致发汗机制和循环系统异常而引起中暑,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大暑时节,应注意防暑降温。
1凉茶伴夏好消暑
在极端的气候中,人体容易阴阳失衡。传统医学认为,热为阳,冷为阴。夏为阳,冬为阴。盛夏酷暑,正是阳盛阴衰,实火亢盛之际,易致人体阴虚阳亢,或虚阳上浮。为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可选择性地喝一些凉茶。
2清肝泻火茶
【制法】夏枯草10克、杭白菊6克,洗净,加适量沸水浸泡。喜食甜品者,加适量白糖或冰糖。
【特点】夏枯草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杭白菊疏风解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二者功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适宜人群】长期加班、作息无规律、失眠多梦的亚健康人群。
3五花茶
【制法】金银花、菊花、槐花、葛花、木棉花各5克,洗净,加适量沸水浸泡。喜食甜品者,加适量白糖或冰糖。
【特点】金银花性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菊花味苦,性微寒,入肺、肝经,若热象较重者,可用野菊花代替;槐花性寒,凉血止血、清肝明目,常用于肝热头痛、目赤肿痛、痈肿疮疡以及各种出血病的治疗;葛花味甘,性凉,入足阳明经,具有解酒醒脾、清热解毒、护肝、养颜、补肾的功效;木棉花性平,清热、利湿、解毒,是广州人夏季常用的食材,晒干后可用来煮粥、煲汤。
这五种花,大都药性寒凉,五花相互匹配,共同强化了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还具有生津止渴、解酒去湿、健胃消滞、清肝明目等功效。
【适宜人群】经常酗酒的人群,或肝火旺盛、目赤肿痛等病人。
五花茶没有固定的配方,除了金银花、菊花外,其他配料可有不同的搭配,如南方喜欢用扁豆花、鸡蛋花替换槐花、葛花;
针对体质偏寒、气血虚弱的女性,可以用玫瑰花、月季花、佛手花、杜鹃花、合欢花组成“五花茶”;
针对肝郁气滞型胃痛者,可以用玫瑰花、茉莉花、素馨花、桂花、玳玳花组成“五花茶”等。
二
化湿除烦健脾胃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酷热难耐。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阻遏气机。热邪耗气伤津,加上湿邪停留,人易出现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此时可以饮用一些具有芳香化浊、化湿健脾、清解湿热功效的清暑药茶。
1薏米小豆粥
【原料】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
【制法】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的水,同煮成粥。
【功效与主治】具有健脾渗湿、清热消暑的功效,适用于长夏体倦困重、食欲不振者食用。
2橘皮茶
【原料】橘皮10克(鲜皮加倍),冰糖适量。
【制法】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功效与主治】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湿所致的脘腹胀满、饮食无味者食用。
3香荷饮
【原料】香薷10克,荷叶10克(或鲜荷叶30克),陈皮10克,薄荷5克。
【制法】先将香薷、荷叶、陈皮三味药煎煮30分钟,再加入薄荷煮5分钟即可,服用时可加适量白糖调味,代茶饮,
【功效与主治】消暑理气、祛湿解表。
三
化气生津补虚损
大暑节气在“中伏”前后,正是酷热盛行之时。炎热天气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因此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更难以抵御酷暑,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此时十分需要适时地化气生津,补充身体气津的亏耗,以改善症状。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备受古人称誉,认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损。
1苦瓜菊花粥——清暑解毒
【配料】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
【做法】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备用。粳米洗净,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煮粥。粥将熟时,将苦瓜、冰糖放入锅中略煮即可。
2绿豆南瓜汤——生津益气
【配料】绿豆50克,老南瓜250克,食盐少许。
【做法】将绿豆用清水洗净。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500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
大暑时节在祛暑清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扶阳。避免过度使用电扇或空调,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到户外活动(但是要注意防暑),顾护体内阳气,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