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治疗银屑病时,发现服药并指导患者如何在夏日穿衣出汗,有利于病情好转。看来,治病不仅仅是吃药,还要注重“生活方式”哟!
患者刘某,女,30岁。确诊银屑病2年,治疗效差,专程从外省至并求诊于笔者。视其皮疹肥厚成块,遍及全身,腰部、胫前为重。舌苔白腻,舌淡红,舌边齿痕明显,舌尖黑红,舌下瘀滞纹理不清,双手脉弦缓滑。辨证为气郁湿阻水停血瘀,郁而化热成斑,治以给水湿去路,开郁之来路,疏通经络,畅达气血。初诊药用苍耳子10克,苍术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苦参10克,蝉蜕6克,小蓟15克,地丁15克,滑石15克,地肤子10克,当归15克,金银花10克(后下),白酒适量。嘱其趁热服药,小腿部可用电热毯加热,多饮开水,务求向“微汗遍身”的目标靠拢。
二诊开始,参考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血府逐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升降散、逍遥散、止痒合剂,暖肝煎、肾着汤、甘草泻心汤、黄连阿胶汤、真武汤、龙胆泻肝汤等方意出入,服药40余日,逐渐舌苔退,舌尖红黑减,舌下纹理变清,脉趋和缓。但出汗、皮损情况变化不明显,笔者考察患者生活方式,发现问题主要出在穿衣上,予以简单调整后,第2日出汗便明显好转,皮损也明显变薄。从此汗出、皮损情况持续好转。
笔者对于该患者穿衣的指导有两个方面:
—为汗多处少穿,汗少或者不出汗的地方多穿。
一般患者额头部最易出汗,胸背次之,上肢、大腿再次之,最差的是胫前。患者容易犯的错误在于为求出汗,上半身穿得多,结果是头上和上半身更容易出汗,占了不容易出汗的上肢和小腿的汗出“份额”。导致的结果是,容易出汗的地方出汗多,不容易出汗的地方仍旧出汗很少,离“均匀”“微汗”的治疗目标越来越远。针对此患者笔者的指导是让其腿上尽量多穿,上半身则整体穿得薄些,而把胳膊上加上套袖,或者把保暧内衣的袖子裁下来缝在上衣的袖子里面。
二为穿衣与日晒的配合。
具体为日晒时要少穿,让太阳尽量直接晒到皮肤上。从户外向室内走的时候必须马上穿衣,避免老百姓所说的“阴着”的情况出现。这点在夏天尤其要注意。患者在夏天经常犯的错误是,户内户外变换时不能及时增减衣服。户外穿得多容易让皮肤陷于“湿”“热”,户内穿得少容易让皮肤更加“干”“冷”。最利于皮肤脱离病态、恢复正常稳态汗出的皮肤状态,应该是“温”和“润”的,温即不热不冷,润即不湿不干。
患者在笔者指导穿衣后,出汗及皮损变化很快,这让笔者更加重视对于生活方式的指导。很多患者错认为治疗的重点在于吃药一一只要好好吃药就是配合治疗,而对于笔者讲的“治疗的主体是患者而不是医生”未给予足够重视。孰不知医者对症用药固然重要,而患者调整自身病态的、不恰当的、致病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要。没有患者自身生活方式的配合,有时候药物根本难以发挥作用。从这个患者穿衣方式变化带来的显著疗效看,患者应该认识到从医生那里获取“自疗”方案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将治疗从以依赖医生和药物为主,向以自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情绪疏导途径调整为主转变,在这种新型的以患者为主体的医疗模式里,医生的角色从某个角度看,的确更像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