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赵炳南:皮肤病治湿八法!

  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在内与脏腑气血的功能调节息息相关,在外尤其与湿邪有密切关系。脾脏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皮肤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必有赖于脾气的敷布和气血的濡养。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重浊而粘腻,皮肤科疾病经常反复发作,正与湿邪的特性相关。赵炳南先生一向主张从湿论治皮肤病,以脾脏进行辨证论治,用以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故笔者总结了赵老在皮肤科临床常用的祛湿之法如下:

  1.健脾燥湿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脾虚湿盛之证。临床应用于带状疱疹、慢性及亚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以及其他疱疹性和渗出性皮肤病等。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

  组成:苍术6g、厚朴6g、陈皮9g、滑石块12g、炒白术12g、猪苓12g、炒黄柏12g、炒枳壳9g、泽泻9g、赤苓12g、炙甘草9g。

  2.健脾渗湿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脾肺气虚夹湿者。临症用于手足汗疱疹、静脉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病的辅助治疗。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丸)。

  本方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一个成方,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炒扁豆、炒苡仁、砂仁、莲米、桔梗、大枣十二味中药组成。用量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通常用量为:人参15g(党参为40g)、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5g、陈皮12g、山药25g、炒扁豆25g、炒苡仁30g、莲米20g、砂仁15g、桔梗12g、大枣6枚。此乃成人量,小儿随年龄酌减。

  参苓白术(丸)散为补脾良方。方中参、苓、术、草(炙),补脾肺之气;山药、莲米补脾固肠;扁豆、苡仁本是理脾渗湿的药物,炒黄入药就增加了健脾的功能;陈皮、砂仁可理气温胃;桔梗不仅能引诸药上行,与山药合用还能防止辛温香燥的药损伤肺阴;大枣既可调和诸药,又有补养脾气的功能。因而,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引起的饮食减少、体倦少力、短气心悸,以及呕吐泄泻等症。

  3.健脾化湿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水湿浸渍之水肿。临床适用于急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慢性丹毒等。

  代表方剂:五皮饮。

  组成与用法: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共为粗末,每次9g,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忌生冷油腻硬物。

  功效与主治:行气健脾,利水消肿,主治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者。亦可用治妊娠水肿。

  皮水,为水肿病之一种,多由脾虚湿盛,气滞水停,水湿泛溢肌肤所致,以皮肤肿胀为主要临床特征。治宜行气健脾,利水消肿。本方用陈皮理气健脾化湿,茯苓皮淡渗利湿健脾,生姜皮辛凉宣散行水,大腹皮行气除胀利水,使气行水行,脾健湿化,而防水之堤自固。更以桑白皮泻肺降气,使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所谓“源清而流自洁”。

  全方五药,皆用其皮,寓“以皮行皮”之意,合而为治疗皮水的通用方剂,但本方作用平和,利水与健脾之力俱弱,适宜于脾虚水肿之轻症。若脾虚较甚,可酌加黄芪、白术、党参等益气健脾之品;若里湿较盛,可与五苓散合方同用,近代广泛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肝硬化腹水,妊娠水肿,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肌肤水肿等,证属脾虚湿盛者,均有一定疗效。

  《麻科活人全书》所载五皮饮去桑白皮而有五加皮,与本方主治基本相同,但本方利水之中,兼以降逆下气;《麻科活人全书》方则利水兼祛风湿。《和剂局方》亦载有五皮饮,为本方去桑白皮、陈皮、加五加皮、地骨皮、主治与本方亦同,但理气健脾之力更弱。此外妇科有“全生白术散”,亦是由本方去桑白皮,加白术而成,消水之中更增健脾安胎之效,是治疗子肿的名方。以上四方,临症可酌情活用。

  4.健脾除湿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水湿壅盛、小便不利者。临症用于亚急性及慢性湿疹、盘状湿疹、阴囊湿疹、下肢溃疡、女阴溃疡、糜烂性龟头炎以及脂溢性脱发等。

  代表方剂:健脾除湿汤。

  组成:生薏米15g、生扁豆15g、山药15g、芡实9g、枳壳9g、萆薢9g、黄柏9g、白术9g、茯苓15g、大豆黄卷9g。

  5.清脾除湿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偏于湿热而湿重于热者。临床适用于疱疹样皮炎、天疱疮、亚急性湿疹、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

  代表方剂:清脾除湿饮。

  组成:茯苓9g、白术9g、苍术9g、生地30g、黄芩9g、麦冬9g、栀子9g、泽泻9g、生草6g、连翘15g、茵陈12g、元明粉9g、灯心3g、竹叶3g、枳壳9g。

  6.温化寒湿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寒湿之证。临床适用于慢性湿疹、冻疮、雷诺症等。

  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伟大医学家张仲景之《伤寒论》,论中所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其主要见症,原治伤寒误吐误下,胸虚邪陷,中阳不振,水饮上逆证,其病机关键在于中焦阳虚,脾胃失运,气不化水,聚湿为饮上犯清窍。临床每见形体偏胖,素多痰湿,抗病力差,易于感冒,稍有饮食不慎即损伤脾胃,聚湿为饮上犯清窍而发病者。正合苓桂术甘汤之病机。

  苓桂术甘汤乃属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营共治之方,其中茯苓甘淡利水,补脾厚土,养心安神,行肺之治节以发挥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坊而防水上泛之功;桂枝通阳以消阴,下气以降冲,补心阳而制水寒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上补心阳之虚,下而通阳以行津液,渗利水邪而伐阴气;白术补脾协助茯苓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合桂枝并有调和营卫之功,四药配伍精当,用之于脾虚痰湿之病患恰到好处。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7.芳香化湿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湿浊不化者。临床适用于胃肠型荨麻疹等。

  代表方剂: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与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藿香正气水(散、丸)自宋代以来,一直作为祛暑解表、理气化湿和中的要药,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呕吐泄泻等病症,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它有更广泛的用途,尤其在治疗皮肤科疾病中疗效较为显著。

  组成:藿香、紫苏、苦桔梗、白芷、厚朴、大腹皮、陈皮、白术、半夏曲、甘草、茯苓、姜、枣。

  8.除湿疏风法

  适应病证:适用于内有蕴湿兼有外感风邪者。临床适于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代表方剂: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g、五加皮9g、桑白皮15g、干姜皮6g、大腹皮9g、白鲜皮15g、粉丹皮9g、赤苓皮15g、鲜冬瓜皮15g、扁豆皮15g、川槿皮9g。

  综上所述,赵老在临床治疗皮肤病时,多采用上述健脾燥湿、健脾渗湿、健脾化湿、健脾除湿、清脾除湿、温化寒湿、芳香化湿、除湿疏风等方法,辨证施治,临证加减化裁,疗效显著。

  脾主湿而恶湿,湿为长夏之主气,夏季也是皮肤病的多发季节,故皮肤病的发生常与湿邪侵犯或湿邪内生密切相关,从湿论治皮肤病亦是赵炳南学术思想的体现,他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临床经验,还需我们认真的传承和发扬下去。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