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即炎热,小暑意即小热。小暑过后,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尽管“小暑”还并不十分炎热,但是人体也会因为温度的升高,开始感到不适。尤其是儿童,活动量大,容易出汗,水分流失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脾胃功能降低,失去胃口,因此这段时间必须要给宝宝做好保健,减少外出,既要防止宝宝中暑,又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避免“苦夏”导致宝宝体质下降。
小暑吃点酸,有助消暑开胃
小暑之后,就进入了民间所说的“三伏天”,大家开始进食各种清凉消暑的食品。对于儿童来说,炎热的夏天容易出汗,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脾胃功能降低。这个时候多给宝宝吃些酸味食物。
酸味食物可以敛汗止泻、祛暑,预防小朋友们因为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因此,夏季应当吃些酸味食物,例如番茄、柠檬、草莓、山楂、菠萝、猕猴桃等。如果孩子们食欲不振,可以将这些食材入菜,更加开胃。
平心静气以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宝宝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针对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不要贪凉冲凉水澡、贪吃冷食
天热,宝宝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从室外一回来,家长就要求去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健脾祛湿”要记牢
小暑天气炎热,高温酷暑,除了热之外,还有“湿”,这时外界湿度大,人体易受湿邪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脾胃不和、头身困重等症状,中医将这称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由此可能引起水肿。之所以强调夏季养生的饮食里要多吃祛湿、健脾胃的食物,正是因为,湿气阻遏了人体内部的气机,影响体内气的运行。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脾统血、统气、统水液,如果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的话,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滞留,也能防止痰湿等病理产物的生成。但是它秉性喜燥恶湿,一旦受到湿邪入侵,就易导致痰湿的形成,即“脾虚生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