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夏日话蝉

  蝉为蝉科昆虫黑蚱,主产于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喜栖息于杨、柳、榆、槐、枫、杨等阔叶树上。古人又称为蜩,李时珍说:“蝉,诸蜩总名也。”古人认为,蝉是由蛴螬、屎壳郎之类的昆虫变化而来的,就连对任何事情都要较真的《论衡》作者王充都说:“蛴螬化腹育(虫育),腹育(虫育)拆背出而为蝉。”直到明朝时,人们还是这样认识的,如李时珍说:“蝉……皆自蛴螬、腹育(虫育)变而为蝉(亦有转丸化成者)。”可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有一个过程,伟人也不例外。

  蝉的形态可爱,是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昆虫,古人称蝉有五德。陆云《寒蝉赋》云蝉有五德:头上有帻,文也;含气饮露,清也;黍稷不享,廉也;处不巢居,俭也;应候守常,信也。故蝉经常成为文人墨客和艺术家用来表现喜怒哀乐的素材。就我所见者而言,有丹青家的写意、工笔,有雕刻家的玉石、翡翠,有文房四宝之一的砚石雕刻,更有民间艺人的黏合之作———用蝉衣与辛夷两种中药做的“毛猴”。

  诗人心情高兴时会说蝉声幽幽,不高兴时又觉得蝉声聒噪,忧伤时还会生出“一片秋蝉雨后声”的感慨。不但如此,古人还用它来形容美女为“螓首蛾眉”(螓亦蝉名)。你看这不是喜怒哀乐都有了么?不过可能是我愚笨,我怎么也看不出这蝉的头与美女有什么相像的地方?不知您可否看得出来?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吃的国度。中国人吃蝉,肯定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庄子·达生篇》的“佝偻承蜩”,虽然是意在教人“用志不分”,但为了捉蝉而练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地,恐怕也不只是为了好玩吧。陶弘景说:“蝉类甚多……昔人啖之”,也就证明了这一点。王璆《百一选方》说:“滁州蒋教授,因食鲤鱼玉蝉羹,为肋肉所哽,凡药皆不效。或令以贯众浓煎汁一盏半,分三服,连进至夜,一咯而出。”可见当时这“鲤鱼玉蝉羹”已是一道名菜了。从以上所论可见,古人服食者多为蝉。时至今日,蝉已无人食之,而改为专吃“知了猴”(蝉的幼虫)。这也正像人们对蝉本身的认识一样,是逐步变化的。

  “知了猴”,古人称之为“腹育(虫育)”,虽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但也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美味佳肴。最简单的吃法是以植物油炸至外焦里嫩,沾少许精盐,细细咀嚼,真是别有风味。

  回到正题,再谈蝉衣。黑蚱的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就是蝉衣,也叫蝉蜕、蝉壳、知了壳、唧唧猴皮、唧唧皮、唧了皮(《山东中草药》)、知了皮、热皮、麻儿鸟皮(《中药志》)、仙人衣(河北)。夏秋季节,可到蝉所栖息的树下附近地面收集,或树干上采集,收集后去净泥土、杂质,晒干备用。保存蝉衣常用竹篓包装,置高处保存,防止压碎和潮湿。

  蝉衣味甘,性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退翳明目、祛风止痉,临床生用即可。此药以前价格并不贵,但近年来不待蜕皮就被人捉来吃了,所以也就越来越少,其价格不菲也就不待言了。

  一、蝉蜕适应证

  1.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本品甘寒清热,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疗哑,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者,常配薄荷、连翘、菊花等;风热上攻,咽痛音哑,常与胖大海同用,如海蝉散。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宣散透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治风热外束,麻疹不透,常与薄荷、牛蒡子、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汤;治风湿热相搏,风疹湿疹,皮肤瘙痒,常与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如消风散。

  3.目赤翳障

  本品入肝经,善疏散肝经风热,而有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常配菊花、白蒺藜、决明子等,如蝉花散。

  4.惊痫夜啼,破伤风证

  本品甘寒,既能疏散风热,又可凉肝息风止痉,用治小儿感冒夹惊,惊痫夜啼,可以本品研末,薄荷、钩藤煎汤送下,如止啼散。若小儿急热惊风,可以本品配牛黄、黄连、僵蚕等。用治破伤风,轻者可单用本品研末,以黄酒冲服,重者可配伍天麻、僵蚕、全蝎,如五虎追风散。

  二、用法用量

  3~10g,煎服,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三、使用注意

  《名医别录》有蝉衣“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

  蝉蜕的主治,历代方书都论之甚详,下面再引用几段。

  1.论蝉蜕为宣散风热、透疹之要药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无气味,性微凉。能发汗,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病初得之要药。又善托隐疹外出,有皮以达皮之力,故又为治隐疹要药。与蛇蜕并用,善治周身癞癣瘙痒。若为末单服,又善治疮中生蛆,连服数次,其蛆自化。为其不饮食而时有小便,故又善利小便;为其为蝉之蜕,故又能脱目翳也。蝉亦止小儿夜啼,又善医音哑。

  忆一九三六年秋,余友姚某偶为外感所袭,音哑月余,余为拟方,用净蝉蜕(去足土)二钱,滑石一两,麦冬四钱,胖大海五个,桑叶、薄荷叶各二钱,嘱其用水壶泡之,代茶饮,一日音响,二日音清,三日痊愈。以后又用此方治愈多人,屡试屡验。受业孙静明谨识。

  2.论蝉蜕主泻实热

  张山雷:“蝉蜕,主小儿惊痫。盖幼科惊痫,内热为多,即《素问》之所谓血与气并,交走于上,则为薄厥。治以寒凉,降其气火,使不上冲,此所以能治癫痫之真义也。甄权谓蝉蜕治小儿壮热,其意亦同。目之翳膜,儿之痘疮,实热为多,寒能胜热,是以主之。濒湖又谓治痘疹作痒,则实热有余宜之,如其气虚作痒,勿混用。”(引自《中国药学大辞典》)

  3.论蝉各部位功效区别

  (1)李时珍:“蝉,主疗一切风热之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本草纲目》)

  (2)张锡纯:“蝉蜕,其前之两大足甚刚硬,有开破之力。若用之退目翳,消疮疡,带此足更佳;若用发汗,则宜去足,盖不欲于发表中,寓开破之力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历代善用蝉蜕的,似首推清代的杨栗山,经蒲辅周老中医的大力推荐,其功益显。蒲老说:“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余治瘟疫多灵活运用杨氏瘟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杨氏瘟疫十五方中,僵蚕、蝉衣为必用之品。升降散中,僵蚕、蝉衣尤为君臣之药。

  最后,再谈一点我用此药的经验。蝉衣虽常用于皮肤科的过敏反应,但也常能致“敏”,尤其不宜用于牛皮癣,用之往往疹发更多,至令病者生疑,所以,除非必要,一般以不用为好。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