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节日,往往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意义,端午节尤其如此。端午节又名端午,午日、重午、地腊、中天、端阳节等,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所以,端午到来,必须重视养生防病。
挂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常常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窍的功能。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苇叶或竹叶。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苇叶或竹叶有清热作用。
不过粽子是粘腻而难以消化的食品,不能多吃,特别是平时消化不良的人。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插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卫生防疫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