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拳健身养生的分析

  太极拳是中国宝贵的体育遗产之一。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通过我国人民长期锻炼的实践证明,太极拳确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防治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后,原国家体委为了推广普及太极拳,从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编写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以及各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由于政府的重视,经过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太极拳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被医院和疗养院广泛采用,被列为综合疗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在我国和国外,已把它作为医疗体育的一个项目。

  一、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

  1.对锻炼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体的多种多样活动,依赖于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则全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太极拳动作与意念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保健,配合水平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的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打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不存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随着练拳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确地传达和接受各器官系统变换动作的信号。

  随着练拳熟练程度地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地交替,转换能力也随着增强,神经系统活动过程地均衡性和灵活性---自我意念控制地加强,传递信息就越高,正确性也越来越高,从而使神经系统得以不断改善。由于大脑功能复杂,能量需求较高,一般运动难以有效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聪健。

  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兴奋的紧张状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两者处于失调状态,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太极拳运动中有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促进了身体各部分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练习者气血逐渐得以旺盛,精神爽朗,反应敏捷,起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效果。

  2.对提高感官功能的作用在练太极拳时,动势时眼随手转,停势时眼向前平视,延展及远,学习日久,一转眼则周身俱动,使视神经和动眼神经获得有规律的锻炼,对保护、健全、恢复视力有良好的作用。至于推手术,推挡往来,于攻守进退之中,能提高皮肤的反映能力,使之感觉灵敏功能提高。

  二、太极拳的动作有利于气血的运行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或圆,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舒展圆活的放松姿势可使肌肉运动更富有节奏,而有效地帮助气血运行,使能量物资顺畅地运送到组织器官,防止组织器官缺氧,及时清除代谢产物,保证机体的活力。太极拳要求“尾闾中正”(尾闾又称尾骶,包括骶椎和尾椎),尾闾保持中正,身型不偏不倚可使身体中正安舒,有利于脏腑器官机能活动不受影响。同时,还要求“虚胸实腹”。“虚胸”可给心脏活动以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心肌舒张,容量增大,心肌长度适度加大,使心肌收缩有力。“实腹”配合丹田鼓荡,可使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加快,减少淤积,有利于通畅血液循环。另外,在“松腰”状态下进行腰部运动能按摩腹部脏器,提高其功能。“圆裆松胯”也是太极拳的姿势要求之一。不仅有利于太极拳运动沉稳灵活,更有利于气血携带能量物质运输至下肢,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另外,由于“屈膝半蹲”的姿势对下肢力量要求不高,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学习。腿部肌肉群有节律地适度收缩即可促使静脉血液回流通畅,防止下肢静脉曲张,又是一种有效的按摩手段,对膝关节有积极的保健作用。

  三、太极拳能够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1.对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的作用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人群由于经常运用腹式呼吸方法,不仅加大了呼吸深度,按摩了脏腑,而且促进呼吸道的阻力减小,肺泡弹性增加,肺活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提高。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即所谓“气沉丹田”),要求气向下沉,与动作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渐做到“深、长、细、缓、匀、柔”,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即把胸部由于运动引起的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宽舒,腹部松静而又充实。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发展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强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的作用。通过练习太极拳,可提高人体对氧的利用率,增强机体氧化代谢能力和能量储存,促进呼吸功能的提高。所以,坚持长期练拳者,呼吸频率会减少,呼吸差和肺活量都比一般人大。

  2、对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的作用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太极拳为运动负荷适中的健身活动。适中的运动量可使机体新陈代谢处于适宜状态,无论是能量物质的供应,还是代谢物的排放,都在一个比较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由于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的改善,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也能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促进了肝内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因此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减少便泌现象,使血液胆固醇含量下降,由于练拳后血中白蛋白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含量明显减少,对预防动脉硬化有良好的作用。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增强左心室心肌收缩能力,提高心脏泵血功能,改善心肌舒张能力。增加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降低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同时,由于外周循环阻力减小,循环血量增加,可明显改善肢体的能量供给状态。

  四、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

  太极拳螺旋式的弧形动作能使身体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骼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得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由于肌肉和骨骼不断地作螺旋式的弧形动作,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柔韧性和灵活性。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仅骨质坚固。而且关节的柔韧性较好,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强,能较快地掌握新的动作要领,提高练拳水平。而且很少发生关节脱位、发炎或扭伤等事故。特别对老年人的腿力衰退,足膝痿软,屈伸僵硬,行走乏力等衰老现象起到保健和防治作用。

  五、小结

  太极拳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的运动,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动中求静”、“气宜鼓荡”是合乎生理规律的,它不但适宜于青少年进行锻炼,还特别适宜中老年人、妇女、脑力劳动者及体弱有病者的锻炼,练习时要根据本人体质状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坚持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清除脑疲劳,陶冶情操,有很好的健身作用。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