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山茱萸:平补阴阳的第一果

  山茱萸名称来历: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

  相关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在河南地域连绵的伏牛山下,住着一户贫寒的人家,父亲早已去世,只抛下母女俩相依为命、苦度光阴。谁能想到,屋漏偏遭连夜雨,母亲腰膝疼痛、全身虚脱,一病不起,卧在床上。十六岁的乖巧女儿珠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处求医问药,也不能使娘的身子好起来。本来就家徒四壁、无所依靠,哪里经得起折腾了?于是就每天背着竹篓上伏牛山采药,回家煎熬了一罐罐的药汤,可就是不见效,她的娘仍旧不能康复。有一天晚上,珠玉和娘正在家里烙玉米饼,门外一个遍体鳞伤的穿着破袈裟的老和尚正跌坐在地上奄奄一息,痛苦地呻吟着,珠玉娘是个大善人,见此情景,催女儿快快把方丈迎进家门,倒了热水给他喝,又拿了玉米饼给他吃。片刻间,老和尚慢慢恢复了原气,站起身道了谢要告别,刚走出门不远,又踅回来,把身上的那件破袈裟脱下,对珠玉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我也没有什么好答谢你们母女俩救命之恩的,就留下这件袈裟表示谢意吧。珠玉娘见此连忙推脱:

  哪能呢,你一个出家人也不容易,没有了袈裟成什么呀?何况我们家留着袈裟也没有用的,不要不要。老和尚说:我看你也病得不轻,让你女儿明早到伏牛山上把这袈裟对着太阳挥一挥,就会找到治你病的草药了。说完,老和尚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天,小珠玉果真带着老和尚的破袈裟上山了。晨露刚刚散去,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珠玉拿着袈裟迎着万丈霞光挥了挥,哎呀!满山的红果,椭圆形的,鲜艳欲滴,莫非这就是老方丈说能治好娘病的草药吧?珠玉采了一大篓红果子回到家,试着给娘吃,不几天,珠玉娘腰也不酸膝也不疼了,浑身有精神了,真是奇了!……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照此方法,与珠玉娘患有同样病的人一个个都好康复了。后来,人们为了记住珠玉的一片孝心,就把这味草药定名为“山茱萸”。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山茱萸,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别名枣皮,萸肉等,主要生长在长江与黄河中上游流域之间;“大补药材,以果肉入药,具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之功效,主治腰膝酸痛,耳鸣眩晕,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神经衰弱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山茱萸具有抗癌和抗艾滋病毒之功能。难怪它这么珍贵!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一位山民进贡一种叫山萸的红色小果,谁知赵王见了大怒,说山民把俗物当贡品是对他的不敬,命人将山民重重杖责。三年后的一天,赵王旧病复发颈痛难忍受,一位姓朱的御医用又黑又干的东西煎汤给赵王内服,果核做枕头用。赵王病愈后问朱御医,你给我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就是三年前山民进贡的山萸果,赵王若坚持用山茱萸果做成的枕头,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大种山萸。赵王为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储光羲《登戏马台作》: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记载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把山茱萸作为犒赏全军的奖品。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在,醉把茱萸仔细看。王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食茱萸,一种芸香科落叶乔木食茱萸,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中国药典》要求。不同产地的山茱萸中莫诺苷含量有差异,平均在0.886%~1.0875%之间变化,其中以河南南阳产的山茱萸含量最高为1.14%,南阳,这里人杰地灵,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就出生在这里。六味地黄丸的处方由《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方剂衍化而成,而其中所用的药材之一山茱萸就产在南阳。

  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一人年四十余,外感痰喘,愚为治愈。但脉浮力微,按之即无。愚曰∶“脉象无根,当服峻补之剂,以防意外之变。”病家谓病患从来不受补药,服之则发狂疾,峻补之药,实不敢用。既畏补药如是,备用亦可。”病家根据愚言。迟半日忽发喘逆,又似无气以息,汗出遍体,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顷刻。急用净萸肉四两,武火煎一沸,即饮下,汗与喘皆微止。又添水再煎数沸饮下,病又见愈。复添水将原渣煎透饮下,遂汗止喘定,四肢之厥逆亦回。

  邻村李××,年二十余,素伤烟色,偶感风寒,医者用表散药数剂治愈。间日,忽遍身冷汗,心怔忡异常,自言气息将断,急求为调治。诊其脉浮弱无根,左右皆然。愚曰∶此证虽危易治,得萸肉数两,可保无虞。急取净萸肉四两,四两,人参五钱。先用萸肉二两煎数沸,急服之,心定汗止,气亦接续,又将人参切作小块,用所余萸肉煎浓汤,送下病若失。

  一人年四十八,大汗淋漓,数日不止,衾褥皆湿,势近垂危,询方于愚。俾用净萸肉二两,煎汤饮之,汗遂止。翌晨,迎愚诊视,其脉沉迟细弱,而右部之沉细尤甚,虽无大汗,遍体犹湿。疑其胸中大气下陷,询之,果觉胸中气不上升,有类巨石相压,乃恍悟前次之大汗淋漓,实系大气陷后,卫气无所统摄而外泄也,遂用生黄一两,萸肉、知母各三钱,一剂胸次豁然,汗亦尽止,又服数剂以善其后。

  奉天友人田××妻,年五十余,素有心疼证,屡服理气活血之药,未能除根。一日反复甚剧,服药数剂,病未轻减。田××见既济汤后,载有张××所治心疼医案,心有会悟,遂用其方加没药、五灵脂各数钱,连服数剂全愈,至此二年,未尝反复。由是观之,萸肉诚得木气最浓,故味虽酸敛,而性仍条畅,凡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服之皆可奏效也。

  山萸肉之性,又善治内部血管,或肺络破裂,以致咳血吐血久不愈者(补络补管汤下载有医案宜参观)。

  山萸肉之性,又善熄内风。族家嫂,产后十余日,周身汗出不止,且四肢发搐,此因汗出过多而内风动也。急用净萸肉、生山药各二两,俾煎汤服之,两剂愈。

  至外感之邪不净而出汗者,亦可重用山萸肉以敛之。邑张××之子,年十八九,因伤寒服表药太过,汗出不止,心中怔忡,脉洪数不实,大便数日未行。为疏方,用净萸肉、生山药、生石膏各一两,知母、生龙骨、生牡蛎各六钱,甘草二钱,煎服两剂全愈。

  门生万××,曾治一壮年男子,因屡经恼怒之余,腹中常常作疼。他医用通气、活血、消食、祛寒之药,皆不效。诊其脉左关微弱,知系怒久伤肝,肝虚不能疏泄也。遂用净萸肉二两,佐以当归、丹参、柏子仁各数钱,连服数剂,腹疼遂愈。后凡遇此等证,投以此方皆效。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