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练太极摒弃不了这些“软”病怎能练真功

  太极拳虽以松柔为本,以柔化见长,但却内含坚刚,松柔只是其表,外柔而内刚才是其最根本的特点。所以前辈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述。然而,今之太极只知有柔不知有刚,强调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不仅新人不解,有些练了几十年拳的人依然不悟,更有甚者以软为柔,以懈为松,终不能达刚柔相济之太极拳真境。

  世人多知硬为太极拳之病,却不知软亦为病,且其病更甚。我们经常看到两人推手谁也不用力,你来我往,行云流水,一旦遇大力或真力,不仅松柔全无,化不了走不开,还处处被动、节节受制,反而更加僵拙,进不去追不出,动也动不了。即使到了如此地步,有些人还在美其名曰:对方不懂太极拳,不会松柔,只会用蛮力、拙力。其之不悟岂不大噱?

  太极拳虽可健身亦可娱乐但终非其本,即为拳当属武,应敌以为用。我们即便在远离冷兵器时代的今天,作为一种继承和防身自卫及制暴安良的手段,无论太极怎么特殊,依然应刚柔相济、健武一体,不该只是软塌而不坚刚的。一旦遇敌交手,瞬息万变,敌不由己。你绝不可能让人家快了慢点,劲大了小点,谁也不会任你摆布,最终只能由你的功夫说了算。

  关于太极拳修炼,笔者于1972年初学时,恩师陈保援先生常说:“沉肩坠肘力量到手。”师爷汪广生先生(原中央国术馆教务长姚馥春先生之长门大弟子)也常教诲:“打拳要应住人,要处处不离弓子,时时闷住劲。”今之回味,意犹未尽。这实际上说的就是练拳中除松柔外,要自然撑合,周身一家,一气贯穿,整体合抱。

  所谓“弓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备五弓”,五弓备而拳艺成。“五弓”其实也就是太极拳中的“掤劲”,也即膨胀劲或称自然撑合力,无论如何都要撑合自然。太极拳中的掤劲是一种“托之不开,推之不瘪,压之不下,挑之不起”的自然弹性之力,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夫。太极拳若无掤劲则难以应敌。

  太极拳虽讲用意不用力,但不等于无力不要力,而是要自然用力,用活力用巧力,不用僵拙之力。拳者只有具备了真正的掤劲,太极拳才能做到不力而力,化转自如。

  其实,太极拳的柔并不等于软,松也不是懈。松在于活,柔在于圆润。练拳时要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松沉圆撑;与敌交手要松紧瞬变,刚柔难分,虚实不定。太极拳必须松柔,但不能一味地松柔。松柔不过是为了疏通筋骨、调和气血,使肢体灵活敏锐而已。

  练拳必须做到松中有紧,紧中有松。骨撑、筋伸、肉松、劲缩才能感悟所谓的“内劲”,有松有紧才能积蓄内力释放能量。否则一味地松柔,便是软塌柔弱,不仅于健身无益,而且一旦与敌交手遇真力或巨力便会力不从心,由软而僵,其僵更僵。

  究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方法不当,二是未明拳理。

  练拳推手如同游戏,毫无拳意,即软而不撑,松而不紧,阴阳不合,刚柔不济,必扁丢顶抗,失之于偏。所以,太极拳欲求真功必去软病。

  笔者在多年的练拳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太极拳的软病主要有三:一是肩软,二是腰软,三是膝软。

  肩软必撑不住劲,

  腰软便会形散,

  膝软则发力不坚。

  软和硬的通病都是缺乏弹性,虽外象不同,但因其无弹性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软而硬,硬而软,恶性循环,到最后别无它路,反而更僵,僵而拙,拙而笨,失去应有的战斗能力。

  三软中最严重的还是肩软。肩软者以方法不当的居多,肩软不仅化打无力,不能引进落空,反而引进落实、引狼入室。手臂乃人之门户,肩则是门户之轴,门户开闭由我不由人。若门户不能开闭,则任人畅行无阻,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赢人”,可见手腿之重要。肩是手臂的根节,亦是非常关键的部位,在太极拳中这个部位既要松又不能软,既要撑又不能硬,实在是难中之难点。欲肩不软,须备臂弓,备臂弓先须开肩,肩不开永不为弓,臂弓备而五弓成,撑臂虚腋沉肩坠肘——臂自为弓。头领足蹬身自拔,身拔腰不软,节节贯穿。吸胯开裆膝自挺,裹臀坐胯膝自坚。

  若能做到上述要求,自能撑合自然,掤劲上身,周身一家而身备五弓。五弓备则一气贯穿,上下协调,周身整合,形神若一,内劲腾挪。若再加之以松紧训练配合,能达瞬松瞬紧,则能刚柔瞬变,力发瞬间。久之动转自如,无论与人推手或较技,均能做到圆润松活,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触之即应,遇力则弹,发力便摧,力大不怕,软硬不吃,硬则化之,软则欺之,柔则随之,刚则弹之,使懂劲功夫得以有效发挥,“四两拨千斤”并非神话,“无坚不摧”也是现实,黏逼、引化、撤放、摔打任君意,制人而不制于人,制敌于举手投足之间。

  拳者若能拳中去软避硬,自然撑掤,神意为先,松紧瞬变,刚柔互济,虚实不定,重心灵换,即可达太极拳真功之境矣。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