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伏要“热养”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意思就是让体内的气能够泄出去,不要闭汗。

  人体是有一定自御功能的,当有寒气来袭时,毛孔就会自动收缩。汗液排不出去,湿邪就会被关闭于体内,从而导致头昏脑胀、四肢无力,甚至会出现发烧、头痛等症状。

  不要吃冰镇的饮料及食物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如果再吃冰镇的食物或饮料,相当于雪上加霜,尤其是体寒的人,再吃就更寒了。并且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所以,在三伏天里应该喝热茶或常温的凉白开。

  冰镇一类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脚凉都是三伏天不注意导致,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热茶,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气逼出来。一年一度的伏天请爱惜身体!

  喝三豆汤

  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的三豆汤由绿豆、赤小豆和黑豆熬制。其中的绿豆、赤小豆可以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可以健脾补肾,因此三豆汤不仅能清热除暑,还能健脾利湿。

  脾胃虚寒者不宜喝性寒凉绿豆汤的可以改为喝三豆汤。对于消化功能不好的人,还可在三豆中加入适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热健脾的效果。

  此外,三豆汤还能祛痘除痱子。

  夏季热养生

  夏天气温接近人体的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发为主,所以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

  人体颅内的动脉血管对疼痛非常敏感,在高温季节运动或劳动后头部易出汗,这时血管扩张,如果用冷水冲洗,有可能引起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出现头晕、眼发黑、呕吐等现象,严重的话,可能会引发颅内大出血。

  所以用温热的水冲洗才是夏季养生的诀窍,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反而更有利于机体排热。

  而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此外,夏季也要用热水洗脚,虽然当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夏季吃苦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有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可平衡机体功能。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等人体需要的物质,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除烦、健胃等功用。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的食用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有:蔬菜类——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丝瓜、葫芦、瓠子,香菜、苦瓜、萝卜叶、苜蓿、苔菜等;

  干鲜果品类——杏、荸荠、柚子、杏仁、黑枣、薄荷叶等;食药兼用——五味子(适用于冬春季)、莲子芯(适合于夏季)。

  但是脾胃虚寒者要少吃“苦”,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和体质虚弱的人群,吃“苦”更需要谨慎。月经期也要少吃“苦”,因为苦味食物多数为寒性或凉性,可使经脉凝涩、血行受阻,进而导致经行不畅,甚至痛经、闭经。

  夏季进补西洋参

  西洋参性凉味苦,夏季炎热多汗,易出现疲乏体怠、口干咽燥、心烦意乱、舌红尿赤等症状,可用西洋参泡水饮用或用西洋参煲汤。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