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地方常说“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但是很多人曲解了这句话。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有诸内者,必形之于外。也就是说疼痛或者其他不适,更多地是反应经络的不通。对于疼痛的治疗而而言,和用药一样,我们也需要辩证,看病邪在皮肉络筋骨哪一层次。在皮肉伤的病邪,当然按摩刮痧就可以康复。而如果是由于经脉不通,按摩则很难到达,还往往会造成“饮鸩止渴”的效果。下面我把临床最常见的腰痛总结如下:
局部疼痛是必然,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郁阻经脉不同,症状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1、足太阳膀胱经郁阻
足太阳膀胱经从脑部出走后,下行到项部,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
足太阳膀胱经造成的腰痛,还会使病人觉得后背特别沉重,休息不过来,总感觉项、背、臀都有重的东西压在上面。在疼痛发作时点按膀胱经的委中穴,疼痛就能缓解。
2、足少阳胆经郁阻
足少阳胆经自额角部,下行至耳后,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足少阳胆经造成的腰痛,会让病人觉得痛的地方有针在刺,一般情况下,阻滞越大,会觉得针刺层次越深。胆主骨,不能屈伸为筋骨之病,所以病人往往不能弯腰。平时多伴有头颈部侧面的不舒服,当觉得身上不舒服时,点按阳陵泉疼痛就可以减轻。
3、足阳明胃经郁阻
足阳明胃经的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
足阳明胃经造成的腰痛,除了局部疼痛外,往往伴有严重的颈椎病和血压的不稳定,颈部转动容易头晕,点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就可以减轻。
4、足少阴肾经郁阻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足少阴肾经造成的腰痛,是沿着脊柱的内侧疼痛比较厉害,并且有牵拉的感觉,即便不发作的时候腰也是觉得空空的,总想找个东西垫着,此时点按足少阴肾经的复溜穴就可以减轻。
5、足厥阴肝经郁阻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脉,同结于腰踝。
足厥阴肝经造成的腰痛,会让人觉得腰部像拉紧的弓弦,并且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容易觉得心情很低落,做事情没有精神。在小腿肚和足跟连线上可以摸到很多的小结节,点按那些小结节,所有症状就可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