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拳“静”与“净”

  练太极拳要求内外安静、极为安静,躯体没有掘力,掘力退的干净、极为干净。清静无为。不去追求万象(只知清净空无,不去知万象),“无形无象、全体透空”,阴阳本能变化,内外自然中和……的状态即太极拳之“静”与“净”的境界。练拳虽然在动,感觉不到拳势的变化,内外不留痕迹,心静神逸,身静、身净、心静、心净……内外自然清净空无去用功。属于老子“道”的内容。

  “静、净”是道、佛、儒三家修炼的基点。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清静可以为天下正”。道家张三丰言:“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日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日真命。”讲性命双修。佛日:“六尘不生,静久功深。”菩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孔子日:“仁者静”。荀子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淮南子书》:“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练拳“静、净”境界,前辈多有讲述。“盖练拳时,全身松开,顺乎自然,浑圆流利,气沉丹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如庄周梦蝶,人蝶不分。练完之后自己曾练与否亦不自知。练太极拳到如此境界,有何病不去?不但自己如此,旁观之人,亦觉心平气和,与之俱化。”。“静中触动动犹静”、“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一静无有不静”、“动中取静”、“有心有意皆为假,拳到无心方生真”、“灵台空明,物我俱忘”、“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这些都是他们练功入静净境界之心得。当代名家孙禄堂先生关于“静净”的论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空而不空,感而遂通。不勉而中、从容中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郑曼青大师论述:“要松净,松透。心中不着一物”。“太极拳,是动于静中求。太极拳是越练越少,不是越练越多。原先只十三式,穷其根,仅阴阳,再合之,太极而已”。如能松透,即是沉。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杨澄甫先生要求“悉心静气”,“十要”中讲“动中求静”、“动静合一”。杨健侯“练静功以养神意气”。“此拳也,不同流俗,不比凡工……动静双修,工比兼并,自有补益”,“所谓太极,阴阳在焉。抱神以静……性定神安……浮躁妄动,门径谬矣”。

  太极拳应自然,简单,虚空,不要刻意去修炼。太极拳讲“松空无静净”,到了全身空透的阶段,就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内外若静净空气。所以,真正的内外互融,是内与外完全没有界限,才叫相融,内与外合而为一。

  “心死神活”。“太极者,无极而生”,无极者,乃老子之“道”,一物未有,又包罗万象。老子之“道”,告诫我们如何来修炼太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无力求“万物”“万变”,但明白“万物”“万变”之捷径是修道悟无。大“道”入无,阴阳万象本能而生……。

  “静净”是道,“动”属万物。求“动”、求“有”练拳永无头绪。修炼到内外“静净空无”的状态,方可有自然本能的真“动”。本能自然“阴阳相济”、“一动无有不动”……万象而生……,就是“静”“净”之后的真动。站桩练拳过程对“静净空无”的理解、认知、感受是“躯体内外任何部分和四围静净空气一样”。清净空气是帮助认知“空无”的直接感应情景或参照物。内外自然去感受,不是动意去想。在练功过程,太极拳内涵要领,应若有若无自然领会,最好不把他在心上,即拳势桩姿、内外变化大脑不留下痕迹。平日练功,内外自然安静,清静无为,无物所著,无念所思。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站无极桩,无外无内,内外两不知。内外无主动感觉及主动运动。精神神意自然安静,大无外、小无内……。练功过程自然体认清净空气之静净态性,无拳姿桩构,物我两忘,内外安静,内外干净,极为干净……去慢慢用功,长期以往自然就进入“清净空无”之状态,步入太极大“道”……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