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练武的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练武的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外练筋骨皮,方式多种多样,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和容易修练的功法。这内练一口气,可就有点难度了,能感觉到,却是看不见摸不着。内练一口气,也就是说的练气的功夫,或者是内功的练法了。也是人们想要达到的“以意导气,以气推血,以血助力”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身体素质和功夫都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中老年朋友来说,对延缓衰老,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微循环,治疗类风湿等一些吃药不管用的慢性疾病,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太极拳本是一种以内功为主的锻炼方法,如果在习练的过程中解决不好,呼吸、意念、气血的关系问题,只停留在活动筋骨的这一层次上,尽管架势再漂亮,最终也逃脱不了,到老一场空的结果。所以正确认识“呼吸、意念、气血”的关系,并把它融合到太极拳的锻炼中去,是打好太极拳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人身的气血,本就在正常的运行着,只是一般人们感觉不到,控制不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变化,随着意念的变化,气血的循环畅通程度和强度也在变化,内功的习练,也就是一个感觉到它并且能适当控制和调整它的过程。举一例来说明:当你用一只手去拿桌子上一个稍重的物体,而手即将拿到,就要着力而没有着力的时刻,停住。这时候,细心体会,两只手上的感觉有何不同。此时,去拿东西的这只手,就会有沉、重、胀、热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随着物体重量大小不同,强弱也会不同。没去拿东西的那只手却没有这种感觉,换只手,仍然如此。这就是在去拿东西的意念支配下,手部的气血加速运行的体现。
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动作要和呼吸、意念相配合,但你真的注意要配合的时候,很多人却感觉不是那样容易了,不配合还好些,一旦注意呼吸配合就会感觉到打不了几个动作呼吸越来越紧张,接着就是胸闷气短。这就是必须要解决好的,动作和呼吸的融合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那就是要适当的改变一下在打拳时的呼吸方式。就是在动作的时候,根本就不要去想胸部鼻子的呼吸和气息,而是如吐纳功一样,全身都在吸气,不管气从那儿来,只管气往那里走。呼吸是为动作服务,要配合动作,而不是动作配合呼吸。在在打拳时,当做起,收,合,抱球的动作的时候,全身充分放松并进气充盈。当做推,落,下式,挤,按的动作的时候,把那体内充盈的气从你要做动作的手和脚上排出。练习习惯了,你就会感觉到,气息顺畅,鼻子的呼吸几乎感觉不到了。也就不会有胸闷气短的现象了。解决好这一步,也就给下一步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再举一例,当你早上醒来的时候,握拳时,就感觉握拳无力,而且,指头肚比较瘪,当你连着轻轻的再握几下后,就会渐感有力,这时再看,手指肚也会慢慢的有所充盈。这是因为,当你入睡的时候,人身所吸入的氧气随着血液的循环主要供给生命维持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而运动系统则处于相对休眠状态。心脏博动和呼吸的速律也相对放缓,血液的循环也相对弱了很多。在你的运动意念引导下,呼吸和心脏加速,血液的循环也会加速,在气,血加速的状态下,就会感觉到相对有力了。这就是“以意导气,以气推血,以血助力”的表现过程,只是这种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运行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各部分的老化,越来越缓慢和微弱罢了。气功和太极拳的锻炼,就是为了强化和加速这一过程,改善微循环,真正起到强身和健体的目的。明白了意念气血和力量之间的关系,下一步也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
拳术的套路,都是按照一定的攻防含意进行编排的。套路不同,只是动作组合不同,各自所要表达的风格特点和侧重点不同。动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动作本身是否能达到原有的攻防目的。要想真正达到原有的攻防目的,却并不是单纯动作到位就能实现的,还必须要有在气、血充盈加速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速度和力量的强力支持才能完成。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打拳练了十多年,动作柔顺完美漂亮,却仍然没有攻防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单纯的说,“柔久刚自生”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在架势柔顺的基础上,去注重气顺,血顺,力顺,去注重气血的充盈而不再去注重架势的优美和音乐的节奏。当全身气血充盈鼓荡,力处于似发未发却随时可发之时,这时的松,柔,沉,稳和内含一种力量的自生表现,是能看得出却是模仿不来的。这才是我们要达到的新层次和新境界。当到这个时候,就能明显的感觉到,身体同时也在缓慢的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一般是,打完拳后,仍感觉全身气血奔涌,要做两个以上的收势才能平息。而且感觉精力充沛,手红,脸红。皮肤和肌肉的弹性也有所改善,皮肤会有光泽,手指肚会越来越鼓,有些人也会再出脚汗了。这时,身体的状态和反映速度和力量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功夫的深浅,是指所能化解和承受的外来的力量和速度。练拳时,无人似有人,临战时,有人似无人。只有,调动起全身的内在潜力,使“势,意,气,力”协调合一时,才能把拳打到一个较高的水平。